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偷拍,清纯,欧美,久久精品,亚洲av成人综合网,亚洲av亚洲福利在线观看,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影院电影网

技術發(fā)展史分哪些時代?各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這些時代的特點?

時間:2022-04-16 14:28
瀏覽:494
(中外科技發(fā)展史的代表人物)大致地,可以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引發(fā)工業(yè)革命,直到21世紀的信息時代、太空時代、生態(tài)時代共存的高度文明!中國歷史元末至清末間有哪些女豪杰或對科學有貢獻的女性??王貞儀籌算女杰王貞儀 女數(shù)學家王貞儀(1768-1797 )

技術發(fā)展史分哪些時代?各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這些時代的特點?

大致地,可以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引發(fā)工業(yè)革命,直到21世紀的信息時代、太空時代、生態(tài)時代共存的高度文明!

中國歷史元末至清末間有哪些女豪杰或對科學有貢獻的女性??

王貞儀籌算女杰王貞儀 女數(shù)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長,生于江蘇江寧,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shù)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shù)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shù)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xiàn)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jīng)》,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shù)學家納皮爾發(fā)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shù)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shù)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于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敢于沖破封建禮教 除夕夜晚,金陵城里,一個富貴人家的族大小剛剛結束了一頓辭歲家宴,陸續(xù)回臥室歇息,唯有一位年輕婦女還未離去。她注目凝視著房梁上一盞燃著蠟燭的吊燈和剛才設宴用過的圓桌,手里還拿著一塊照臉用的鏡子。過了一會,她把鏡子放在圓桌近旁地上的陰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燈的系繩,使燈光再照進圓鏡。后來她又把鏡子舉過頭頂,使燈光照出的鏡子的陰影落在圓桌面上……這期間,她一直緊鎖眉頭,突然間又舒展眉宇,高興得幾乎笑出聲來……。 這是誰很晚了還在“變戲法”呢?她可不是隨便玩“魔術”,而是正在鉆研一個科學問題。這就是清代女天文學家王貞儀 (公元1786~1797年)。當年她就是用這種土辦法研究天文學中的日月食理論的。她把吊燈當做太陽,圓桌當做地球,鏡子當做月亮,用不斷變換月亮、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來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關系。強烈的求知欲使她連除夕舉行家宴的機會也不肯輕易放過。 200年后的今天,從事天文科學的人們,誰也不會再使用王貞儀那樣的土辦法了。在我國現(xiàn)有的五個天文臺中,從事天文研究的有男有女,婦女學習、研究天文,已是極平常的事情??墒?,在古代,不要說婦女,就是男人私習天文,也要冒殺頭的風險。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天文學一直被禁錮在封建王朝的靈臺秘苑中,在一些朝代只有封建朝廷的“太史院”、“欽天監(jiān)”之類專職機構才有權研習天文,制定和頒布歷書。天文學成了所謂“非凡夫所測”、“世代相傳的家業(yè)”,婦女更是被剝奪了從事科學研究的權力,被緊緊地套在“四條繩索”的枷鎖下。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看來,民間私習天文,尤其是婦女學天文,簡直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天文學就這樣被少數(shù)人壟斷著,還和宗教迷信合為一體,變成愚弄人民的工具。因此,在我國古代悠久的歷史中,婦女研究天文的事真是屈指可數(shù)。王貞儀之前,比較有名的當推東漢班固的妹妹班昭(又名班惠姬、曹大家)。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但他此書未竟,就在一次黨爭中入獄而死,留下《漢書》的《天文志》和《八表》沒有來得及去寫。東漢永元4年(公元92年),由漢和帝下詔,班昭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東觀藏書閣”,由馬續(xù)協(xié)助她收集整理、研究了西漢的天文觀測記錄,寫成 《漢書》的天文志和八表,完成了她哥哥班固遺留下的工作。 《天文志》的完成,為我們今天研究西漢的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由于班昭長期活動在東漢王室之內,又沒有親自從事天文觀測,受讖緯神學影響很深,因此書中不乏糟粕。班昭之后,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用封建倫理道德束縛婦女思想,致使王貞儀之前再很少出現(xiàn)有名的女天文學家。雖然宋代天文學家楚衍有個女兒研究過天文數(shù)學,王錫闡有個妹妹王錫蕙也是位天文數(shù)學家,但都沒有留下研究成果,因此無怪乎連王貞儀同時代的封建衛(wèi)道士錢大昕也慨嘆地說,王貞儀是“班惠姬之后,一人而已”。 王貞儀原籍安徽天長縣,后居住在南京。她的祖父曾在吉林宣化府任知府等官職,收藏書籍達75箱之多,因此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后代。她11歲跟隨祖父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間結識女友,研討學問,又“學射于蒙古阿將軍之夫人,發(fā)必中的,騎射如飛”。少年時代的王貞儀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后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陜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后來她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結了婚。但是她在操持家務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 探索自然奧秘 晴朗的夜晚,群星閃爍,人們都已入睡,王貞儀還披風飲露,獨坐戶外,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一邊觀測,一邊開動腦筋,琢磨著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經(jīng)過多次觀測和模擬實驗,終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說,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雖然太陽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陽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們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側面,成了半圓月或彎月。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于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xiàn)日食。由于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 (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fā)生月食。王貞儀非常推崇張衡對月食成因的解釋,并在食分問題上作了一些新的發(fā)揮。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xiàn)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么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xiàn)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fā)問。可是在互8世紀末葉時,雖然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摔倒的問題。唯有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jīng)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 《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大,腳下都是地嗎7這就是說,人們生活的地球,處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問之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王貞儀正確地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qū)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博覽群書,楔而不舍。對古籍中的天文資料她仔細體會,吸取營養(yǎng)。當時一些歷書將恒星年同回歸年的區(qū)別說成了起于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并不是起于《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fā)現(xiàn)“歲差”以后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于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也指出,這是錯誤的。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另有一些人認為,歲差可以用“土圭”測得。王貞儀指出,上圭只能測日影,哪能測歲差?歲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測出。在我國何時產(chǎn)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古人對日行遲疾沒有認識,“定氣”始于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岸狻遍_始于北齊的張子信,其后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除了精勤觀測,刻苦鉆研,王貞儀還非常重視學習當時的先進科學。天文學離不開計算,因此她對清初歷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籌算》和《歷算》兩本。梅文鼎曾測得地理經(jīng)度圈上的一度弧長等于250里,王貞儀把這個結果引申到天球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頂差五度。她還認識到,隨著地理緯度的不同,各地北極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恒星隱顯,晝夜長短,都會隨地理緯度的不同而有差別?,F(xiàn)代天文學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除了測量的更加精確外,就其整體來說,王貞儀當年的解釋也是非常正確的。另外,隨著明末清初以來西方傳教士來華活動,當時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也都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這些東西并不囫圇吞棗,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 (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恒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鄙钤?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 頑強的斗爭精神 王貞儀29歲的短暫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shù)學、醫(y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一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成績寫成不少著作,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 《盈縮高卑辯》、《經(jīng)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于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據(jù)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同任何科學家一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鉆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wèi)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yè)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jù)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一面從事科學研究,一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后期,統(tǒng)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jīng)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里,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后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抬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圣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圣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tài)度。在一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斗爭中取得的。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fā)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占有自己的地位。

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 ----記清朝著名的女科學家王貞儀我國清代有一位舉世罕見的才女,她不局限于一般才女吟紅詠綠、彈拉賦唱,也不滿足于巾幗英雄的跨馬彎弓,卻對天文、數(shù)學、地理、物理、醫(yī)學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就是被時人譽為“當代班昭”的清朝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王貞儀(1768~1797) ,漢族,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后遷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是清代著名的女科學家。一、藐視封建禮教,敢為天下先王貞儀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生于江寧一個醫(yī)生家庭。其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歷算,著述甚豐。特別是他家藏書豐富,據(jù)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機會閱讀祖父豐富的藏書,增長了知識和才干。后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陜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突破了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當她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fā)必中的”的程度。為此,王貞儀還得意地寫下詩句:“亦曾習射復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她認為“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強調學問并不是專門為男人而設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學成了一樣有益于社會。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大夫圖》的長詩,抒發(fā)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正是她這種羨慕男兒,渴望學習知識的欲望,使她后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和醫(yī)學家。同其他科學家相比,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更要艱難。她要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鉆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wèi)道士嘲笑她。但是王貞儀沒有屈服。她據(jù)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對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壓力,置之不理,并為婦女在封建社會中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學習科學文化的機會而大聲疾呼,充分表現(xiàn)出一個剛強的女性那種要求自尊、自強、自愛、自立、平等的崇高精神。 二、卓越的科學成就歷史上,日月食現(xiàn)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甚至還被用來預測吉兇。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王貞儀經(jīng)常披風飲露,獨坐戶外,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用燈籠當太陽,圓桌當?shù)厍颍R子當月亮,在家中反復做模擬實驗,終于搞清了日月食的原理,寫下了著名的《月食論》一文。在該文中指出,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于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xiàn)日食。由于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fā)生月食。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xiàn)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么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xiàn)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可是在當時,人們卻很難理解。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jīng)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這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人們生活的地球,四周都是天空,對宇宙空間來說,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qū)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王貞儀博覽群書,并批判地吸收。如當時一些歷書將恒星年同回歸年的區(qū)別說成了起于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并不是起于《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fā)現(xiàn)“歲差”以后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于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指出,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在我國何時產(chǎn)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定氣”始于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岸狻遍_始于北齊的張子信,其后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明末清初以來,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西方的學說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恒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她的天文學著作許多已被湮沒,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jīng)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于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 數(shù)學方面,王貞儀是以梅文鼎、梅玨成為中堅骨干的安徽數(shù)學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shù)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的中西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還善于邏輯推導,她的《地圓論》中提出“地”是圓球形六大理論時,并沒有現(xiàn)代科學實驗條件,而純粹是從已有的天文知識和數(shù)學知識,用邏輯方法推導出來的。在數(shù)學方面她的主要論著有《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籌算證訛》和《西洋籌算增刪》等。王貞儀還是清代有名的醫(yī)學家。她從小留心向行醫(yī)的父親學習醫(yī)學理論,不但精通醫(yī)理,而且能切脈處方。在醫(yī)理上,她第一次提出了五訣,同時提出治病用藥八要。由于王貞儀重視醫(yī)理與臨床的結合,善于動腦,勤于觀察,所以她的醫(y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jù)史書記載,因她醫(yī)術高明,20多歲便有了“女中華佗”的雅號。她在詩詞文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德風亭二集》六卷、《文選詩賦叁評》十卷、《女蒙拾誦》、《沈疴囈語》各一卷。王貞儀25歲時與宣城秀才詹枚結婚,詹枚是王貞儀的好幫手,與王貞儀一起讀書,并協(xié)助她整理書稿,還為王貞儀出版著作而四處奔走。王貞儀是一位才華過人,兼通自然科學、詩文和醫(yī)學的古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典范,但29歲就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大遺憾。我國歷代學者對王貞儀的評價都很高。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贊揚她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秉S道婆:元初女紡織家,松江人,引進黎族紡織工具并加以改進,對我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注 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