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到底是一本什么書籍?有沒有實際的出處?
感謝小秘書邀請。
《山海經》確是一部奇書,兩千年來,研究者無數;同時,也眾說紛紜,包括討論此書的作者究竟是誰。
一,最早的說法——《山海經》為大禹、伯益等所作。 能查到史上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太史公在《史記.大宛列傳》里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他對《山海經》講述的內容,表示了不以為然,但沒提到作者是誰。
文獻中能查到最早說到《山海經》作者的,是西漢末年的劉秀(劉歆)。他校訂了《山海經》,然后給漢哀帝上表,說:山海經者,出于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的《論衡.別通篇》也這么說:“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止,以所見聞,作山海經”。亦為東漢的趙燁,在《吳越春秋》里同為一詞:“禹……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名曰山海經”。后來的人們認為,王充、趙燁的說法,是從劉秀那兒來的。
二,近代學者有代表性的幾種意見。 近代研究《山海經》的學者,基本認為禹、益等為作者不靠譜,于是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代表性如下——
1,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衛(wèi)挺生在《山經地理圖考》中說,《山海經》是鄒衍為“巨燕”時期的燕昭王所策劃的調查探勘的紀錄——鄒衍是此書作者。他在《燕昭王之(大帝國)巨燕考》和《騶衍子今考》中做了論證。
2,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則認為,《山海經》是巴蜀地域所流傳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他專門寫了《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
3,臺灣學者史景成認為,《山海經》是楚國史巫之官在國勢日衰、臣主共憂的局勢下,應運而編纂之書。他寫了《山海經新證》。
4,還必須提到的,是清末的大學者郝懿行,他在為郭璞所注《山海經》作了詳細箋疏之后,認為:“周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土訓掌道地圖道地慝(tè);夏官職方亦掌天下地圖;山師、川師掌山林川澤,致其珍異;邍(yuán)師辨其丘陵墳衍邍陘之名物;秋官復有冥氏、庶氏、冗氏、翨(chì)氏、柞氏、薙(tì)氏之屬,掌攻犬鳥猛獸蟲豸草木之怪蠥(niè)——周朝官府中有各種各樣的職官專門職掌天下輿圖的檔案資料,包括了中國境內的山川地理、動植物產及地下礦產、名山祭典、遠方邊裔的情狀等。邍、翨、薙等,是《周禮》等文獻記載的分管官員的名字。
三,關于《山海經》作者比較有說服的觀點。 前述幾種有代表的觀點,皆有其依據和考證,為確定《山海經》由誰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比較令人信服的,是以下觀點——
《山海經》成書之前,其內容已口頭傳播了相當長時間;正式調查紀錄形成文字的,應為周朝王官,或諸侯職官,其中史巫亦為重要人物;其后,歷經鄒衍及其后學,包括史巫、方士之流秘觀、改編;并且在形成系統(tǒng)文字過程中,與楚國有關。具體證據如下——
1,《山海經》所包含的如此廣博而深入的地理資料,不是鄒衍抑或他帶領的燕國探勘隊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居于南方的楚國史巫能深入各國、遠方及外所可搜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圖、九州海外的地域,只有王官世襲的周朝官府能保存這份珍貴的檔案資料。至少《山海經》里的《山經》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輿圖資料——首先《中山經》部分以河、洛京畿為首,那是唐虞夏歷代都城所在,也是周朝政治中心,自然為天下之中,非一般人能夠進入并掌握其輿圖;從書中可知,紀錄《北山經》、《西山經》,是自京洛為中心向北、向西調查紀錄。 其次,祭祀諸山區(qū)圖騰神的祭儀,皆與周禮中的祭名、儀式相一致,顯然是由中央職司祭祀的司巫率領巫師集團擔任。 再次,對于遠方邊裔,確實需要“任土作貢”,向周王室“書面報告”,再由周朝職司貢職的官員整理所貢輿圖,周王室靠此掌控海內外輿服情形。正因為各地域分由不同職官紀錄整理檔案資料,才有不同文筆、不同方言的歧異情況。 2,后來周朝王室衰微,各諸侯國逐漸強大,慢慢也有了掌握更多地理輿服情況的需要,且各自的行政班底日益完備,也有人開始職掌紀錄地理輿服,于是出現(xiàn)巨燕、大楚從自己角度的記載,甚至出現(xiàn)以“西周”為稱呼的字樣。這樣的內容,應為諸侯國紀錄的國家檔案。
3,就書中涉及的神話內容來說,中國的東、西兩大神話體系俱備——炎、黃原發(fā)祥于西北,再向東發(fā)展,由此保留了早期西北資料;東方濱海夷族,帝俊系統(tǒng)的神話資料也是大宗。另外,殷商文化在周朝統(tǒng)一后并未完全淪沒,還保有部分資料;還再加上南方之楚,成為重要一系,也擁有豐富的神話資料?!渡胶=洝窌畜w現(xiàn)出的這種神話體系紛然并陳的現(xiàn)象,一方面表現(xiàn)了非由有能力的政府一級而無法搜集;另一方面也說明聚集本身就是一個過程。 4,從《山海經》的成書時間來說,大約成于《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二書之間——即戰(zhàn)國晚期形成《山海經》的原形。后又經漢代多人整理,成為流傳至今版本。現(xiàn)在看到的《山海經》,三萬余字,由《五藏山經》、《海外四經》、《海內四經》、《大荒四經》和《海內經》組成,總共十八篇(卷)。這個篇目,經歷了若干次變化。漢成帝時尹感校訂的僅為十三篇;哀帝時劉秀(劉歆)刪汰、校訂、合編為十八篇;《漢書.藝文志》收錄的是前一個版本。至今流傳的,是晉代郭璞整理注釋的版本,原來為二十三篇,后出的改為十八篇。明代楊慎對郭本作過補注;清代郝懿行又作箋疏;畢沅依郭注重新校訂,博采書傳,被稱善本。
《山海經》相關論著本人看過的不少,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古書了?!渡胶=洝返淖髡呤钦l呢?按照傳統(tǒng)說法,是大禹、伯益、夷堅這些上古大神;也有人認為不應該這么早,可能是夏商周三代地圖;還有人認為還是太早,應該推到春秋戰(zhàn)國甚至西漢。到了近現(xiàn)代還有人認為是外國人甚至外星人之作。
相應的看,《山海經》寫的是什么呢?按照傳統(tǒng)說法,一般被作為荒誕不經的數術地理著作。明清開始受到重視,試圖考證其地理情況。到了近代,又被重新認為是巫書。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是實際的地理著作,有人認為寫的是中國和想象中的世界,有人認為寫的是地球,有人認為寫的是云南一片,還有人認為寫的是月相。
既然爭議如此之大,個人認為要完全解讀清楚,并且成功說服其他人,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本人的觀點還是比較保守,比較認同顧頡剛、袁珂先生觀點,認為《山海經》的《山經》成書于戰(zhàn)國,寫的是中國地理;《海經》成書于西漢,寫的是世界地理。但這里的中國和世界,盡管有一定的寫實成分,但有更大的傳說和想象成分,并不能全部考證到實處。
那么《山海經》被認定為數術地理和巫書,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最有價值的,或許是先民的世界觀以及保存的一些神話。我們不需要強行其中事物證明一一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先曾經這樣想象過、思考過。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 現(xiàn)在認定的雙軟企業(yè)還能享受兩免三減半政策嗎
- 什么企業(yè)可以施行“兩免三減半政策”?
- 一二年級不考試怎么檢驗老師水平?
- 雙減政策是什么?
- 雙減政策對教育培訓機構的影響
- 聽說北師大珠海分校2+2這種課程是騙人的,怎么說?
- 學前班教育機構有哪些?
- ,休學有時間限制嗎?
- 2022年最新防疫政策?
- 我想問一下,轉學學籍有時間規(guī)定嗎?8月2O號到現(xiàn)在已經一個月多了,。
- 2021年暑假初中生提前開學嗎?
- 2021年天津高中允許補課嗎?
- 錄取志愿依次減分是怎么減的?
- 校外補習班叫停高中的也要停嗎?
- 雙減政策高中輔導班國家允許嗎?
- 5十2課后服務宣傳標語?
- 如何做市場調研?有過經驗的進來說說
- 雙減作業(yè)布置理念?
- 中小學雙減下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培訓心得?
- 西航四小教學質量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