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地圖長什么樣
一、美食地圖長什么樣
一、華東地區(qū)
①上海生煎包:中國十大小吃之一
華東地區(qū)最出名的城市肯定是上海,而上海最受歡迎的美食,生煎包敢說自己是第二,估計沒誰敢說第一了,如今生煎包的分店也早已開遍全國各地,輕松種草給各地吃貨,生煎包與其他包子最大的不同,應(yīng)該就是它有湯汁,而且喝起來味道特別鮮美,感覺不輸廣東靚湯。
?
二、華南地區(qū)
①廣東鹽h雞:客家十大名菜之一
華南地區(qū)美食超多,“吃在廣東”更是許多吃貨的口頭禪,廣東燒鵝、廣東老火靚湯等這些美食都被各路美食博主安利得爛大街了,所以貪吃鬼大萌想給大伙種草鹽h雞,惠州東江一帶的鹽h雞尤為出名,做法簡單,大家也可以動手制作,首先雞要蒸熟,然后用砂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制即可,味道咸咸的,吃飯吃粥都合適。
?
②廣西桂林米粉:中國十大小吃之一
螺螄粉毫無疑問是2020年國內(nèi)最火爆的美食,沒有之一,相信不用貪吃鬼大萌介紹,大伙都早已通過各種新聞資訊對它有所了解了,所以今天咱們聊的廣西美食主角是桂林米粉,吃桂林米粉最好到當(dāng)?shù)爻裕驗橥獾爻缘耐徽?,而且配料也沒那么充足。
?
三、華中地區(qū)
①湖北武漢熱干面:中國十大名面之一
今年可能是最多外地人品嘗武漢熱干面的年份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向是咱們的良好品質(zhì),作為吃貨的我們,不管是到當(dāng)?shù)芈糜雾槺闫穱L一份熱干面,還是網(wǎng)上購買,都是對武漢的一種愛,何況熱干面是真的好吃,面食愛好者一定不要錯過。
?
四、華北地區(qū)
①北京烤鴨:中國三大名鴨之一
華北地區(qū)的美食代表區(qū)域非北京莫屬,北京烤鴨是當(dāng)?shù)叵碜u最多的美食,有明暗火兩種燜烤制方式,別看“外酥里嫩”這個美食詞匯被用得爛大街,但用外酥里嫩來形容北京烤鴨是最為貼切的,貪吃鬼大萌最饞的就是烤制的鴨皮了,吃一口回味一周,不過這道菜的價格非常不友好。
?
五、西北地區(qū)
①陜西西安羊肉泡饃:中國十大小吃之一
陜西也是美食特別多的地方,而且好多小吃都上過中國美食各種排行榜,甚至有一些美食火到了國外,比如陜西biangbiang面。但陜西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小吃,還得是羊肉泡饃,自己將干饃掰碎,然后讓大廚淋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高湯,仿佛自己也是這碗美食的制作人之一,吃起來很有成就感。
?
六、西南地區(qū)
①云南昆明汽鍋雞:中國十大名雞之一
據(jù)說沒有一只雞能活著離開中國,因為國人實在太喜歡吃雞了,不管是烤雞、蒸雞,還是窯雞、炸雞,都是絕佳美味。但這還不夠,今天貪吃鬼大萌還要給大家介紹“汽鍋雞”,昆明地區(qū)的一道獨特美食,它的湯汁是蒸汽凝成的,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汁原味,而且還會有各種名貴藥材混入其中,這道菜真是太補了!
二、北京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在哪啊?
北京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在簋街。
簋街位于東直門內(nèi),二環(huán)路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西到交道口東大街東端。簋街曾經(jīng)叫鬼街,因為徹夜燈火不熄,夜里遠遠看去燈火飄搖,就像一團團鬼火。所以也有諧音的意思。
拓展資料:
在這條一公里多的大街上,150多家商業(yè)店鋪中餐飲服務(wù)業(yè)的就占90%,餐廳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難以找出第二家。因此簋街也被稱為是北京的餐飲一條街。這條街在今天也是京城美食集中展示的一個絕好場所。
推薦幾家特色飲食:
姚記炒肝店
哈哈鏡鴨脖
胡大飯館(麻辣小龍蝦)
俞家小院豬腳巷
蠔邸
LET‘SFRIES樂薯
江邊城外烤全魚
嘉陵樓饞嘴城
榴蓮四季
爪王烤雞手
參考資料:
簋街-百度百科
小吃,我能想起來的有:小吃街位于西城區(qū)新街口的 護國寺小吃街(其實主要是門口那家小吃店,剩下的一般)位于東城區(qū)王府井的東華門小吃夜市(消夏好去處)位于朝陽區(qū)常營清真寺北的清真小吃一條街(東西不錯,就是有點遠)小吃又多又全的店:位于西城區(qū)后海的九門小吃(各種北京名小吃)位于宣武區(qū)大觀園的南來順小吃店(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位于崇文區(qū)紅橋的錦芳小吃店(元宵很有名)希望能幫上你,祝你吃的開心 我說的都不貴,平均一人15吃飽,30吃好
小吃沒有一條街,有幾個著名的門店。九門小吃(在后海)、隆福寺小吃店(連鎖店,總店在東四隆福寺)、城南小吃(不好找,在豐北路)。
著名的一條街有:簋街(主要是正餐和夜宵)、后海(酒吧)、最近很火的三里屯(酒吧)。
還有北平樓(連鎖飯館)以北京菜為主(實際上有北京小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北京菜,一般都把官府菜、宮廷菜為主)。北海的仿膳、頤和園的聽鸝館是最著名的宮廷菜,但是也很貴。
著名的小吃很多,如鹵煮火燒、炒肝、爆肚、灌腸、豆汁(一般人喝不了)、焦圈、炸松肉等。
三、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老北京十三絕之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fā)出疑問?!堆喽夹∈称冯s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 ‘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边€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F(xiàn)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但大多數(shù)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驢打滾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每年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nèi)監(jiān)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p>
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后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窩窩的 食品。但為什么后來又成為艾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xiāng)諺解鈁》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艾窩窩。”后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艾窩窩”。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jīng)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
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zhì)、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用藥。中醫(yī)認為山藥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jīng),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y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質(zhì)、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y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yǎng)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wèi)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癥。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制造方法:將山藥1500克去皮剁碎,大棗500克去核,果料切碎,兩料拌勻后稍加水和面粉,攪拌均勻,用油皮將拌勻的料裹包好,上籠蒸5分鐘;準(zhǔn)備消毒過的干凈豆包布一塊,將蒸得的原料趁熱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狀長條,涼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塊,入七成熱的油鍋,炸成焦黃色時撈出;另用鍋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將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軟綿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莊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豌豆黃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北京春夏季節(jié)一種應(yīng)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后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jié)、切塊而成。傳統(tǒng)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于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于豌豆的水,將豆?fàn)F爛,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nèi),俟其冷卻成坨后,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于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經(jīng)營此業(yè)的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鄉(xiāng)。
豌豆黃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jù)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制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zhì)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屬上品。民國以后,北海公園漪瀾堂飯莊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云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并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前人已將蜜麻花的原料講得很清楚了。不過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發(fā)酵面對上堿,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fā)酵面分兩塊,一塊搟開后,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搟另一塊發(fā)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自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后打開,將薄的一面往里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里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zé)岬娘嵦侵信菀环昼?,稱過蜜,浸透后,撈在盤里晾涼就成了。要注意必須炸透,否則就會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質(zhì)量不佳現(xiàn)象。
蜜麻花棕黃油亮,質(zhì)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質(zhì)量穩(wěn)定,主要是放堿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zhì)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制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搟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后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干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后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面茶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干姜麻醬總須加”。 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zhuǎn)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嘗面茶的風(fēng)味有關(guān)。以下是北京面茶的做法:
材料:小米面或糜子面、芝麻醬、香油、花椒、咸鹽。
首先要做一些準(zhǔn)備工作。用搟面杖把花椒碾碎,然后放入少許咸鹽拌成花椒鹽。然后在芝麻醬中倒入少許香油,因為芝麻醬很干,這樣經(jīng)過香油?[1]??的稀釋,味道會更加的香濃。
接下來就可以下鍋了。首先把適量的小米面或糜子面倒入鍋中,用少許的涼水調(diào)成面糊,等到面糊調(diào)勻后再根據(jù)您所需要的量加水,注意不要太稀了,但一定要用涼水。接下來就可以上火熬制了,熬的時候要不停的攪拌,否則很容易粘鍋。等到快開鍋時改小火接著熬,用小火熬制的時間可以稍長些,不過仍然需要不停的攪拌。那么面茶需要熬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盛一勺面茶再倒入鍋中,當(dāng)面茶已經(jīng)很粘稠,又很容易倒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關(guān)火了。
然后在盛入小碗的面茶上澆上一層芝麻醬,再在芝麻醬上撒上一些花椒鹽,這樣一碗老北京風(fēng)味小吃――面茶就做好了。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制作比較麻煩,由于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焦圈的制作,需用溫水化開鹽、堿、少許礬,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團后,用手反復(fù)壓揉面團,揉勻后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后把面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一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型后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chǎn)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泵鞔顣r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捻成環(huán)釧之形,油煎食之?!苯谷少A存十天半月,質(zhì)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制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堿、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nèi)用溫水溶化,再將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后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后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后,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dāng)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nèi)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馓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馓子麻花顏色棕黃,質(zhì)地酥脆,香甜可口。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yǎng)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面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后,改用小火,將面粉倒人鍋內(nèi),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nèi)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奶油炸糕
鍋內(nèi)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后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后,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面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入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并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yǎng),易于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質(zhì)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發(fā)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適當(dāng)揉進一點堿。制作時抓一塊面約50-60克,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yán),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此種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
還有一種燙面炸糕,先把水燒開后,倒人面粉攪拌均勻,面燙好后出鍋分成大塊,攤開晾涼,對上發(fā)面和適量堿面,揉勻揪成小劑,摁扁,包上用紅糖、桂花、面干拌勻制成的餡兒,用溫油炸。此種炸糕外焦酥,里軟嫩,易消化。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
姜絲排叉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細淀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后,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后撈出姜絲,放入白糖,開鍋后放飴糖、桂花,繼續(xù)熬開后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后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咸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面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dāng)下酒菜用。
據(jù)《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biāo),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炒 肝
老北京炒肝
根據(jù)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tǒng)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問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開業(yè)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fā)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chǔ)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yè),因為選料更精、采用味精、醬油等當(dāng)時的新式調(diào)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并,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實奶氐恪R蛭餑嗪芟福視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zhuǎn)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炸回頭、它似蜜、三不沾……
這些都是什么吃食兒,你知道嗎?
假如不是“老北京”
恐怕真的很難從名字里看出來
今兒咱們來數(shù)數(shù)那些“只看名字
絕對猜不出它是什么”的老北京食物吧!
糖卷果
糖卷果源自回族,是正宗的清真小吃,以前還有過小年吃糖卷果的習(xí)俗,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被很多人淡忘了。要說這糖卷果還真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zhì)、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用藥。在北京最出名的糖卷果,要屬近70年歷史的京華老字號南來順飯莊。
炸回頭
炸回頭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種,類似餃子。此食品形狀好像元寶餛飩,顏色金黃、表皮焦脆,餡香鮮美,透亮,外焦里嫩、味道咸香。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陽北門里開設(shè)燒餅鋪謀生。因為經(jīng)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節(jié),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nèi)幾枚銅錢取出,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搟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zhǔn)備自家過節(jié)食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進店見鍋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經(jīng)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dāng)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眾人食后齊聲叫絕。此后,這種食品一時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
羊霜腸
羊霜腸也叫羊霜霜、羊肚。北京回族傳統(tǒng)小吃。制作時羊血灌腸子,一根根的羊霜腸碼在大鐵鍋里,用水一煮,羊血凝固在腸子里,呈白灰色,如霜包血腸,以它為主。陪著煮的有骨頭肉、碎肉、筋頭、軟骨頭……羊身上沒名份的東西,全在這鍋里。當(dāng)年,羊霜腸就像豆汁兒那么普及。
墩餑餑
墩餑餑是北京頗具特色的漢族傳統(tǒng)名點。餑餑是滿語詞匯,至今仍為滿族人民所襲用,因此老北京糕點店也稱餑餑鋪。墩餑餑是用面粉、糖桂花、白糖等制作。顏色白黃,松軟有彈性,味甜潤,宜涼吃。
糖螺螄轉(zhuǎn)
糖螺螄轉(zhuǎn)是北京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吃。北京人吃小吃講究個起名實在,螺螄轉(zhuǎn)就是其中之一,是用紅糖加面粉制作,因形似螺螄而得名。老北京人把當(dāng)天售不完的螺螄轉(zhuǎn)用微火烤干水分再賣,稱之為“干焙兒”,干香耐嚼,滿口酥脆。
芫爆散丹
清真名菜,用牛散丹制成,“芫”是指“芫荽”即香菜;“散丹”系牛、羊胃的一部分。芫爆就是用熱油爆炒以芫荽(香菜)為主要配料的菜。芫爆散丹脆嫩清鮮,香菜味濃郁,爽口不膩。這道菜以北京的鴻賓樓飯莊烹制最為出名。
三不粘
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tǒng)名點之一,是用雞蛋、淀粉、白糖加水?dāng)噭虺闯傻?。它色彩金黃,味道甘美,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么叫“三不粘”的緣由。
據(jù)說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安陽,安陽縣令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皇上。乾隆爺十分高興,當(dāng)即下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并讓縣令把制作方法進獻御膳房了,從此三不沾成了一道御菜。如今京城的“三不粘”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shù)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
它似蜜
它似蜜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清真菜,以羊肉為主要材料,似新杏脯,色紅汁亮,肉質(zhì)柔軟,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
和很多北京菜肴一樣,它也是清宮御膳。據(jù)傳慈禧執(zhí)政時期喜好美食,所以御廚總要設(shè)法經(jīng)常換花樣。有一次廚師用羊里脊肉,甜面醬和白糖烹制了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肴,慈禧非常滿意。便召來廚師詢問是什么菜,廚師不敢冒然回答,請求賜名,慈禧笑答曰:“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睆拇耍头Q此菜為“它似蜜”。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北京清真館的傳統(tǒng)名菜。
1.天福號 地址:西直門內(nèi)大街213號(馬相西巷6號) 口味 27 環(huán)境 12 服務(wù) 13 人均 25元 “打小就吃” 的天福號醬肘子,“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昂诩t油亮”,“軟爛入味”,“肥而不膩”,味道“那叫一個棒”。尤其每年立春立秋,“吃他家肉都成了規(guī)矩”,可見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好東西,價錢自然“不便宜”,“三十幾塊錢一斤”,“買一點點都要十幾二十塊”,可饞起來有什么辦法? 2.奶酪魏牛街店 地址:牛街北口西側(cè)1號商業(yè)樓牛街清真超市2層 58376788 口味 27 環(huán)境 7 服務(wù) 14 人均 11元 北京老字號。雖說兩家分店都“不是很好找”,環(huán)境也“差了點”,不過還“真沒影響奶酪的質(zhì)量”――原味的宮廷奶酪“濃、稠、涼、細、滑、香、甜”,用“瓷碗”裝著,倒過來還能做到“紋絲不動、一滴不灑”,真不愧是“京城獨一份”的“合碗酪”!其他各種奶制品也“很有特色”。有外地朋友來“就愿意往這里帶”。 3.美栗鄉(xiāng) 地址:西安門大街93號 66170874 口味 27 環(huán)境 10 服務(wù) 13 人均 13元 “愛死這家的糖炒栗子了”――“沒有過多的水分,好剝皮”,又“香”又“甜”又“面”,“熱的時候”味道尤其好,“吃完了手也不會很臟”。盡管“每次都要排至少半個小時以上的隊”,但還是“心甘情愿”。p.s.也有“瓜子、花生、榛子”等其他炒貨供應(yīng)。 4.爆肚馮 地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楓樺豪景西) 83558088 口味 26 環(huán)境 8 服務(wù) 10 人均 25元 老字號,“正宗”的北京小吃。爆肚選料“新鮮”,洗得“干凈”,而且“脆嫩香”,吃過的都夸“頂級棒”。涮羊肉“聞著很好,吃著更好”,小料更是“很獨特”。如果能容忍“很一般”的環(huán)境和“很拽”的服務(wù),那一定要去嘗嘗。 5.小腸陳飯莊宣武店 地址:南橫東街128號 63544478 口味 26 環(huán)境 4 服務(wù) 8 人均 13元 百年鹵煮老店,確實“名不虛傳”,“能把那么多豬下水做成盤中美味的,非他莫屬”。一大鍋鹵煮咕嘟咕嘟地煮著,“看著香”,“聞著也香”,“吃著更香”(他家的鹵煮“不會吃出別的味道”,“可以吃得放心”)。就是環(huán)境“差了點”,“飯點的時候還要排隊”。 提醒:“前門店的味道最好”。 6.錦馨豆汁兒 地址:廣渠門內(nèi)大街193號(磁器口東北角) 67123690 口味 26 環(huán)境 8 服務(wù) 11 人均 8元 老字號,“品正宗豆汁的好去處”。他家的豆汁是“綠色的”,味道沒的說――“很濃”,“很純正”,入口也“沒有特別強烈的酸味”,“不喝兩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飯口上人“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進門“就讓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飯排隊等坐的年頭”。 7.秋栗香 地址:地安門西大街2號(地安門十字路口西南) 64016838 口味 26 環(huán)境 9 服務(wù) 11 人均 13元 “永遠要排隊”的栗子店,而且“一排就是半個小時”,站在外面“夏天熱死,冬天凍死”。讓大家這么“執(zhí)著”的原因只有一個――栗子“確實很好”,拿在手里晃晃,“可以感到果實在活動”,剝開后就是“一粒粒完整的栗子”,吃在嘴里“又甜又香,軟糯可口”。其他的炒貨也“不錯”。待到嘴癮過足,排隊的辛苦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 8.東興順爆肚張 地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口味 25 環(huán)境 5 服務(wù) 11 人均 23元 百年老店,“傳統(tǒng)風(fēng)味”。爆肚“很嫩”,“火候恰到好處”。雖然“南方人可能吃不慣”,但北京人都說“特好吃”,“不去吃一回都不算北京人”。好食葷者“前往一嘗,也不會后悔”。只是地方“小”,“經(jīng)常沒有位置”,“千萬別去晚了”。 9.武漢湯記九九鴨脖子 地址:東直門內(nèi)大街東口 口味 25 環(huán)境 9 服務(wù) 13 人均 16元 “嫌麻小臟又嘴饞”時最好的“替代品”?!叭赓|(zhì)嫩”,味道“好”,辣得“適中”,吃得“過癮”,讓人“想想都流口水”。不過啃得多了,難免有點“費勁”。 10.河間驢肉王護國寺店 地址:護國寺街90號(護國寺賓館對面) 口味 25 環(huán)境 7 服務(wù) 10 人均 7元 別看門臉“又破又小”,里邊卻藏著“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驢肉火燒是“一定要吃的”,“現(xiàn)烤”的火燒“酥酥軟軟”,配上“筋道”的“冷”驢肉,澆上“濃郁”的湯汁,口感“層次分明”,有冷有熱,“又脆又有嚼頭”,那滋味“真是絕了”!難怪人家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確實“一點也不假”。 11.護國寺小吃店護國寺店 地址:護國寺大街93號 66181705 口味 24 環(huán)境 10 服務(wù) 11 人均 11元 “北京的有名小吃幾乎全集中在這里”,“很有特色”。雖然“國營老店的設(shè)施差了些”,服務(wù)也“不怎么樣”,但是東西味道“確實好”,讓人“想起來就流口水”,每到吃飯時間“就排起老長的隊”。沒事的時候過去吃吃,很有“老北京的感覺”。 12.新川面館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4號 66182452 口味 24 環(huán)境 5 服務(wù) 9 人均 10元 “精品小店”,在新街口一帶“算不錯”了。這里的涼面“不是一般的棒”――面條“非常清爽筋道”,調(diào)料配得也“特別好”;還有擔(dān)擔(dān)面也“很好吃”。雖然地方 “小”,環(huán)境“差”,服務(wù)也“國營”,但生意“很好”,“飯點一定會排長隊”(常去這兒吃的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風(fēng)格”,“就是圖這個熱鬧”)?!霸谛陆挚诟浇涞脑捴形缈梢匀L嘗”。 13.洪記小吃店 地址:牛街東里14號樓1層(近輸入胡同) 口味 24 環(huán)境 8 服務(wù) 16 人均 11元 老字號。店面 “破舊”、“窄小”,還“只提供外賣”,可“門口長長的待購隊伍真能把人嚇?biāo)馈?,沖這就說明東西味道好。牛肉?!斑h近聞名”,孜然“香氣濃郁”,“夠味”;年糕“特別地道”,可以“買一盒雜拼”,“各種都嘗嘗”;還有糖火燒、栗子羹……“沒有不好吃的”。要體驗老北京小吃,這兒準(zhǔn)沒錯。 14.一碗香牛肉面北太平莊店 地址:北太平莊路口西北 口味 24 環(huán)境 6 服務(wù) 6 人均 12元 “美食”和價格“不一定成正比”,在這里花“幾塊錢”也能吃個“一碗香”。拉面“沒得挑”,味“特別正”,料“特別足”;烤串“就是好”,“塊大味濃”,“爽心”又實惠?!耙煌朊?,幾個串”,加上一瓶啤酒,簡直是“無敵”了。不過,環(huán)境“擁擠”,服務(wù)“與其‘一碗香’相比,差矣”。 15.橋香園過橋米線王府井店 地址:王府井大街201號利生體育百貨1層 65273216 口味 23 環(huán)境 13 服務(wù) 13 人均 21元 米線“非常” 的好吃,湯“非?!钡暮煤?,是吃過的“最好”的過橋米線。有很多種選擇,價格從10元到60元不等,“量大實惠”。店風(fēng)格“和昆明總店如出一轍”,所有的原料都是天天從云南運來的,小妹也全是從云南來的,“熱情的沒法說”,“有問必答”。如果你還沒去過云南,那就先去他家感受一下吧。 16.海碗居甘家口店 地址:三里河路17號甘家口大廈5樓 88392073 口味 23 環(huán)境 14 服務(wù) 17 人均 31元 “老北京風(fēng)味的面館”。環(huán)境“古樸”,“方桌長凳”,周圍掛著“老北京的風(fēng)俗畫”,服務(wù)生都是“一身小二的打扮”,招呼得“很熱情”。這里的面條“很筋斗”,量也“足”;老北京的吃食“基本都有”,味道也“不錯”。生意很好,“什么時候從這兒過,門口都停著好多車”。 17.古城岐山面 地址:雍和宮大街32號 84023859 口味 23 環(huán)境 7 服務(wù) 12 人均 17元 愛吃陜西面食的人別錯過這里。岐山面“特別棒”,面條“呈半透明狀”,“極為勁道”,漿水“油大”,“料足”,“微辣”,口味“很是地道”;干拌面除了“鹵有些咸”,做得還“真不賴”;油潑扯面等也都“值得嘗嘗”。吃完別忘了再要碗面湯,“稍有堿味”,“解渴又解膩”。
京味兒小吃――灌腸、豆汁兒
京味兒小吃有百余種,由于種種原因,流傳至今雖已剩寥寥,而被人稱之為
“沒啥營養(yǎng)”的炸灌腸以及味如“餿泔水”的豆汁兒卻久盛而不衰,尤為老北京
人鐘愛。為此我們走訪了四家經(jīng)營京味小吃、菜品的餐廳,對這兩種京味兒小吃
的佼佼者進行了探查。
京華食苑
位置:龍?zhí)堵?號
特色:傳統(tǒng)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齊全,還包括江米梨等一些近乎失傳的小吃品
種,店內(nèi)常有正宗的魯菜名廚在此獻藝,不定期推出各式傳統(tǒng)魯菜。
四合院式的京華食苑背依秀美的龍?zhí)逗?。這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銅壺、百年
的古樹,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店內(nèi)經(jīng)營各種京味兒小吃,其中灌腸是加過紅曲水的,
色粉紅,切成薄薄的小圓片兒,湯油煎制而成。入口焦、嚼勁足,蒜汁調(diào)和得粘
稠濃香。
食苑內(nèi)的豆汁兒數(shù)得上第一,汁濃而稠,長時間放置無水漿分離。這里不僅
豆汁兒味道正宗,且配合喝豆汁兒的食品最齊全:焦圈、馬蹄餅。咸菜香辣,佐
之豆汁兒,十分開胃。
建議:小餐廳內(nèi)的餐桌太小,應(yīng)改換大一些的,營業(yè)時間應(yīng)再延長一些。
四合軒食街
位置:建國門外大街京倫飯店內(nèi)四層
特色:不僅經(jīng)營傳統(tǒng)的京味兒小吃,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fēng)味兒食品。就餐
環(huán)境優(yōu)雅,極具民族特色。
能在四星級的飯店開設(shè)京味兒小吃街,四合軒是京城的獨一家。食街內(nèi)古樸、
別致的京式裝修,讓食客備感清新。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雖不齊全,但也不算
少。只是沒有豆汁兒,讓人感到有些遺憾。如果說沒吃過豆汁兒的人算不上真正
的北京人,那么京味兒小吃街沒有豆汁兒似乎多多少少失去了些京味兒。好在這
里的食客大多數(shù)不會點上一碗怪味兒的豆汁兒。這里的灌腸,片兒切得極薄,上
桌時,蒜汁也入盤內(nèi),制作得精細,但總體的味道有些不夠正宗。
小吃街內(nèi)不僅經(jīng)營正宗的京味兒小吃,也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fēng)味兒食品,
如麻辣燙(川味兒)、拉面、灰豆(蘭州風(fēng)味兒)等。不論從環(huán)境,還是服務(wù),
四合軒都是沒的說。小吃的綜合口味也很好,只是少了些如街頭吃小吃般的正宗
味道。
建議:有些小吃做得過于精細,失去了本味兒,可以粗放一些,如這里的麻
辣燙就很地道。京味兒小吃的品種可以再增多一些。
大紅燈籠涮鍋村鼓樓分店
位置:鼓樓小吃街街南第一家店
特色:專營各式京味兒小吃,片兒湯、糊餅、疙瘩湯、蘿卜皮、砂鍋吊子等。
在這家小吃店吃過多次,很難與涮鍋村相聯(lián)系。來此吃飯的大多是老北京的
街巷人,專程來吃各式京味兒小吃的。雖然餐廳不大,但這里經(jīng)營的如炸醬面、
疙瘩湯等京味兒食品味道卻十分正宗。這里的爆肚很嫩,到這兒吃飯少不了點上
一大盤爆肚。而其灌腸制作得也極好,湯油煎制,兩色焦香,內(nèi)里嫩軟。美中不
足的是蒜汁兒中的大蒜是切碎的,而非搗爛成泥,因此汁兒顯得有些清淡,入味
不足。這里的豆汁兒極好,濃而稠,無分離狀,入口酸,餿腐味兒在口中回味異
香,喝起來十分過癮。
只是餐館位于胡同內(nèi),愛喝啤酒的客人方便起來就困難些了。
建議:如今店內(nèi)經(jīng)營的多為人們常見的京味兒小吃,應(yīng)再多開發(fā)一些新鮮的
小吃品種。有些京味兒小吃應(yīng)制作得再精細一些,如疙瘩湯內(nèi)的疙瘩少一些大的
面疙瘩。
壇根院食坊
位置:地壇東門外北側(cè)
特色:傳統(tǒng)的老北京式服務(wù),餐廳門口有拉洋車的,就餐時間有精彩曲藝、
文藝、雜耍表演,主營傳統(tǒng)的老北京家常菜。
真正京腔、京韻老北京味兒的舊式服務(wù)如今并不多見,而壇根院食坊便是其
中一家。這里門口迎賓、送客的六旬老大爺熱情的服務(wù)讓客人為之嘆服。
食坊內(nèi)經(jīng)營的京菜大多屬老北京的家常菜以及舊日京城街巷上常見的食品,
也有如鮑魚、魚翅等高檔菜品。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也不少,如香椿豆、棗窩
頭、燜酥魚、豆汁兒、焦圈等。新近推出的灌腸,色灰黑略發(fā)白,湯油炸制,兩
面焦黃、脆香,內(nèi)軟可口。燜酥魚酥爛咸香略帶醋香,制作得十分講究。豆汁兒
味正,佐食豆汁兒的咸菜口味最佳,只是豆汁兒加水略多,久放有分離狀。羊油
炒的麻豆腐如奶般滑嫩細膩,佐之的辣椒油香辣開胃。
食坊內(nèi)邀請了眾多曲藝界名人,上演的節(jié)目令滿堂喝彩,十分熱鬧。如果真
想體驗一下老北京的古樸民情,壇根院應(yīng)為主選之地。
建議:京菜味道大多濃厚、油膩,應(yīng)多推出一些口味清淡的菜品。
老北京的爆肚兒[轉(zhuǎn)帖]
所有北京小吃里頭,最讓人上癮的當(dāng)屬爆肚兒和豆汁兒。
爆肚兒可是中國飲食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代表,一個羊肚子可分為食信兒、肚板兒(又分陰陽面,去了皮稱“板芯兒”)、肚領(lǐng)兒(又分為“大梁”和“銀錠扣”,去了皮稱“肚仁兒”)、葫蘆、大草芽兒、散丹、蘑菇、蘑菇頭兒等部位,區(qū)區(qū)數(shù)斤的一個肚子被分為十幾個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獨有了吧。
“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白酒是爆肚兒的好搭檔,就著白酒,吃上盤脆嫩的散丹、蘑菇頭兒或是牛羊肚仁兒,那是至高的享受,當(dāng)然這幾樣也夠價兒;手頭不寬綽也沒關(guān)系,羊肚板兒最便宜,當(dāng)然也不太好嚼,只能“囫圇下咽果生吞”了。
早先,爆肚兒就是爆羊肚兒,沒牛的,據(jù)爆肚王老爺子跟我講,水爆牛百葉是從他父親王??莾洪_始興的,而水爆牛肚仁兒是王金良受油爆肚仁兒啟發(fā),改油爆為水爆,遂流傳開來。
爆肚兒的質(zhì)量高低取決于選料、洗料、刀切、水爆、調(diào)作料等諸多方面。百葉是黑的,即可判斷是糟牛的,肚子上的“草芽子”發(fā)黃,證明吃的是青草,食料不同肚子的品質(zhì)也就不同。洗肚子既要快又要凈,還得用涼水;部位不同,刀法亦不同;水爆時間精確至秒;調(diào)作料要精當(dāng),否則功虧一簣。
舊京是以爆羊肚為主,如今反了過來,以牛貨居多,主要是羊肚子嬌嫩,稍經(jīng)存放及冷凍便不易保鮮,且各部位受火程度不同,較難把握,而牛百葉便于存放,對廚師的要求也不高,于是京城爆肚館紛紛上馬,真?zhèn)€是“蘿卜快了不洗泥”,手藝高低暫且不表,更有甚者竟用熟肚絲下鍋蒙騙顧客。
1.新街口的稻香春門臉,有個小極了的四川小吃店里的熱干面一絕,好像只要兩元五喲
2.從地百北邊的胡同串向后海,中途會有個小店,里面的鍋貼一絕,也很便宜喲,兩個MM吃,連湯不超過10元,絕值!
3. 安定門內(nèi)大街157號謝家胡同“桂林魅”桂林米粉店:招牌牛腩粉7元,素什錦粉5元,北京少見的9寸海碗,一共40多種米粉,地道的桂林風(fēng)味,據(jù)說鹵湯是由50多種香料做的,在胡同口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地鐵往南150米就是,巨棒!
4.首都劇院斜對面(往南斜)有個蘭州牛肉面館,門臉不大,衛(wèi)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賴,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里算極便宜了。
5.地安門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的豌豆黃(個人認為)北京最好吃
6.牛街衛(wèi)生學(xué)校(綠頂)一帶,陳記各式年糕(米的,面的,盆糕)豆面糕(驢打滾)愛窩窩,豌豆黃,糖卷果....旁邊的燒羊肉,燒牛肉,出去CAMP帶著吃,買一斤送一個火燒(要看買肉的老爺子的心情了)。
10.西直門地鐵 西北口上來 右手 牛拉 一級棒 超級便宜 量足 狼吞指數(shù) 87
11.東四四條口有一家國營飯館,那里的鹵煮火燒很棒!
12.東單有一家叫“日昌”的茶餐廳,在協(xié)和醫(yī)院對面的胡同里,那里經(jīng)營的都是廣東風(fēng)味,和港產(chǎn)電視里的大排檔差不多。那里的煲仔飯很好吃,飯量小點兒的倆人都吃不了!
15.美術(shù)館后街,有一家貴州飯館,進門先上免費苦丁茶先。那里的米豆腐很香,吃米線5塊錢管飽。
16.我在北京城經(jīng)常找云南菜吃,得勝門旁邊冰窖口的云南飯館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其次是魏公村民族大學(xué)后面的“寶勤”傣族菜館,在北京算不錯了。
17.在寬街兒,離過客不遠的地方有家傣家菜,就吃飯來說比較FB,但就味道和特色來說,很值!
18.帽兒胡同口有家新疆館子,里面的烤羊腿灰常不錯;新街口買當(dāng)老對角有個小面館,涼面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萬壽路地鐵口向北走10分鐘,路東有個圓明華飯館,水煮黃蠟丁,香;前門胡同里的炒肝和爆肚馮,好吃好吃;視察海右岸的客家菜,不錯;華堂對面小街里的烤串,小腰絕了;水錐子千葉大廈東邊的湖南菜,解饞的很。
19.還有,朝陽門華普地下,到家嘗有個什么老媽的小灘(忘記全名了),那的合勒面一絕!8元,價還行。
一碗居 (亞運村) 老北京餐館,去吃面還是不錯的,很有北京特色,味道正宗,種類豐富、北京小吃多,物美價廉。麻豆腐以及老北京風(fēng)味小吃也都不錯。環(huán)境喧鬧,一進門大堆的人吆喝,不過服務(wù)一般。
?到家嘗 (朝陽區(qū)光熙門) 老北京風(fēng)味,仿古桌椅板凳,北京氣息濃厚的小畫,服務(wù)的是店小二。東西十分便宜,小吃而且挺正宗、地道,值得嘗一嘗。中午人很多,服務(wù)有點跟不上。
北平樓酒樓 (海淀區(qū)牡丹園) 京味兒十足的館子,老北京的特色小吃都很齊全,典型的傳統(tǒng)口味,菜量夠大,價錢也不貴。環(huán)境還可以古色古香的,長條凳、四方桌和穿褂子、搭毛巾的服務(wù)員,很是有點老北京的感覺。
正宗的北京菜和小吃
月盛齋(醬肉) 崇文區(qū)前門大街3號 便宜坊(烤鴨店) 東城區(qū)和平里中街六區(qū)六號樓 同春樓 崇文區(qū)幸福大街36號 森隆飯莊 東城區(qū)東四北大街172號 烤肉季(烤肉) 西城區(qū)前海東沿14號 桂香村(糕點) 西便門外大街3號 全聚德(烤鴨) 前門西大街14號樓 仿膳飯莊(宮廷風(fēng)味) 北海公園內(nèi) 白魁老號(烤羊肉) 東城區(qū)交道口大街158號 柳泉居 西城區(qū)新街口南大街217號 沙鍋居(涮肉) 西城西四南大街60號 南來順(清真小吃) 宣武南菜園街12號 聽鸝館(宮廷風(fēng)味) 頤和園公園萬壽山下,石舫向東60米 寶蘭齋(糕點) 廣安門外三路居251號 天福號(醬肉) 順義區(qū)天竺空港工業(yè)區(qū)B區(qū)裕華路21號 稻香春(糕點) 東城區(qū)和平里西街1號樓 東來順(涮肉) 東交民巷44號 都一處(燒麥) 前門大街36號 同和居(山東風(fēng)味) 白云觀1號樓 又一順(涮肉) 西城區(qū)黃寺大街28號 烤肉宛(烤肉) 宣武門內(nèi)大街102號 鴻賓樓(清真風(fēng)味) 西城區(qū)展覽路11號扣中里1號樓 正明齋(糕點) 三里河南蘆草園1號 王致和(腐乳) 宣武區(qū)棗林前街19號 泰豐樓 前門西大街2號 正陽樓 崇文區(qū)前門正陽門對面 全素齋(宮廷素菜) 王府井大街213號 天源醬園(醬菜) 宣武區(qū)廣外廣軒6號 通三益(干果) 一條龍(清真風(fēng)味) 崇文區(qū)前門大街31號 豐澤園(海鮮風(fēng)味) 宣武區(qū)珠市口西大街83號 浦五房(醬肉) 錦芳小吃店(清真小吃) 崇文區(qū)天壇路54號 厚德福(宮廷糕點) 西城區(qū)南禮士路58號 同春園(江蘇風(fēng)味) 西城區(qū)新街口外大街甲14號 曲園酒家(湘菜) 車公莊月樹胡同24號 老正興(上海風(fēng)味) 崇文區(qū)前門大街44號 西來順 阜成門內(nèi)大街194號 天興居(炒肝) 崇文區(qū)前門鮮魚口街95號 德林功(佛家經(jīng)素菜) 崇文區(qū)前門大街158號 來今雨軒 西城區(qū)西長安街中山公園內(nèi) 晉陽飯莊(山西風(fēng)味) 宣武區(qū)前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惠豐堂 海淀區(qū)公主墳翠微大廈五層 馬凱餐廳(湘菜) 地安門外大街3號 康樂餐廳(江南菜) 豐臺區(qū)五里店4號 五湘齋 東城區(qū)王府井大街198號 萃華樓(山東風(fēng)味) 王府井大街58號 淮揚春(淮揚菜) 西城區(qū)月壇北街三里河?xùn)|路10號 小腸陳(鹵煮火燒) 朝陽區(qū)安定門外外館斜街45號 餛飩侯(餛飩) 東城區(qū)和平里14區(qū)1號樓 瑞賓樓褡褳火燒 宣武區(qū)大柵欄門框胡同9號 砂鍋居 西城區(qū)缸瓦市西四南大街60號
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