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起源于什么朝代?
關于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 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四川的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jù)考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到明清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疱伂F(xiàn)吃現(xiàn)燙,辣咸鮮,油而不膩,解郁除濕,適于山川之氣候,今發(fā)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根據(jù)個人的喜歡加不同的湯料、食物,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疱伈惋嫹奖憧旖莸拇蟊娀厣幌M者接受和喜愛,尤其北方地區(qū)寒冷干燥的天氣讓火鍋市場潛力很大,而且火鍋種類的經(jīng)營方式也不斷創(chuàng)新,有以“麻、辣、燙”著稱的重慶火鍋是南派火鍋,以涮羊肉為主要代表的北派火鍋和新派火鍋。
火鍋的發(fā)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fā)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jù)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fā)現(xiàn)引進,而加以變化的。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xiàn)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xiàn)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nèi)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家庭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哪種蔬菜?
菠菜
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菠菜。古人食用的蔬菜種類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少變多的過程。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五種:葵、藿、薤、蔥、韭,唐貞觀年間從尼泊爾傳入菠菜,明末時期傳入土豆。宋朝晚于唐朝,早于明朝,所以宋朝人可以吃到菠菜。
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菠菜。唐貞觀年間從尼泊爾傳入菠菜,明末時期傳入土豆。宋朝晚于唐朝,早于明朝,所以宋朝人可以吃到菠菜。菠菜(Spinacia oleracea?L.)又名波斯菜、赤根菜、鸚鵡菜等,屬藜科菠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高可達1米,根圓錐狀,帶紅色,較少為白色,葉戟形至卵形,鮮綠色,全緣或有少數(shù)牙齒狀裂片。?菠菜的種類很多,按種子形態(tài)可分為有刺種與無刺種兩個變種。菠菜原產(chǎn)伊朗,中國普遍栽培,為極常見的蔬菜之一。
菠菜高可達1米,無粉。根圓錐狀,帶紅色,較少為白色。莖直立,中空,脆弱多汁,不分枝或有少數(shù)分枝。葉戟形至卵形,鮮綠色,柔嫩多汁,稍有光澤,全緣或有少數(shù)牙齒狀裂片。雄花集成球形團傘花序,再于枝和莖的上部排列成有間斷的穗狀圓錐花序;花被片通常4,花絲絲形,扁平,花藥不具附屬物;雌花團集于葉腋;小苞片兩側稍扁,頂端殘留2小齒,背面通常各具1棘狀附屬物;子房球形,柱頭4或5,外伸。胞果卵形或近圓形,直徑約2.5毫米,兩側扁;果皮褐色。
生長環(huán)境:
1、溫度
菠菜屬耐寒蔬菜,種子在4℃時即可萌發(fā),最適為15~20℃,營養(yǎng)生長適宜的溫度15~20℃,25℃以上生長不良,地上部能耐零下6~8℃的低溫。
2、日照
菠菜是長日照作物,在高溫長日照條件下植株易抽苔開花,對日照強度要求不嚴,可與高桿作物間套作。?
3、水分
菠菜葉面積大,組織柔嫩,對水分要求較高。水分充足,生長旺盛時肉厚,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在高溫長日照及干旱的條件下,營養(yǎng)生長受抑制,加速生殖生長,容易未熟抽苔。
4、土壤
菠菜對土壤適應能力強,但仍以保水保肥力強肥沃的土壤為好,菠菜不耐酸,適宜的pH為7.3~8.2。菠菜為葉菜,需要較多的氮肥及適當?shù)牧住⑩浄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