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是哪里的菜?
粉蒸肉,這是起源于中國南方,現(xiàn)在全國各地都在吃的一道菜,顧名思義,它是糯米粉裹上豬肉蒸制而成,配料可以有南瓜、紅薯、土豆、香菇等。豬肉肥瘦相間,油潤軟糯,根據(jù)烹飪的菜譜不同,可以做成偏辣的口味,也能做成偏甜。這是一道老少咸宜,真正從8歲到80歲都能吃的菜,不過作為一個硬核吃貨,我更好奇這道菜是從哪來的,歷史上第一筷子粉蒸肉又是誰夾起來吃的。
查閱相關的資料,你會發(fā)現(xiàn)關于粉蒸肉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說屬于湘菜系,二說江西南昌松湖地區(qū)是粉蒸肉的發(fā)源地,還有說法說舊時的湖北沔陽州是“蒸菜之鄉(xiāng)”,粉蒸肉發(fā)源于這里肯定錯不了。究竟哪種說法是對的,實在難辨真假。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粉蒸肉起源于三國時期,是關羽的親信部將周倉發(fā)明的,為了尋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決定直接翻閱史料。
“蕙肴蒸兮蘭籍,奠桂酒兮椒香”,這是屈原所著《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的一段,講得正是一道楚國國菜:粉蒸肉。先簡單解釋一下這段話吧,它的意思是:以佩蘭托墊的蕙葉蒸肉,配上肉桂泡的美酒,伴著花椒的香氣一起服用。要不怎么說屈原是個大文人,單看這短短12字,已經(jīng)能腦補出楚王在宮廷宴席上吃著蒸肉,喝著小酒,和身邊群臣縱情談笑的場景了。
肴蒸:就是帶骨的蒸肉。蒸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烹飪方式,大概6000年前由黃帝發(fā)明,并一直流傳至今,所以蒸肉在中國歷史長河的各個階段都有體現(xiàn),那這句詩里的蕙和蘭,分別又是指的什么呢?
蕙,即是蕙葉。和荷葉一樣,這是一種帶有特殊香氣的,藥食兩用的食材,《名醫(yī)別錄》中說蕙葉:“味甘,平,無毒,主明目止淚,療泄精,去臭惡氣?!笨吹贸鰜磉@道蒸肉不僅是國宴菜,還是一款食療菜。
而蘭,則是佩蘭。另一種帶有香氣的食材。按說已經(jīng)用蕙葉包裹蒸制,肉應該吸足了香,何須再墊上佩蘭?但轉(zhuǎn)念一想,就像我們熬皮蛋瘦肉粥會先熬爛一個皮蛋,再鮮切一個皮蛋一樣,取的是不同的香味。肉蒸制過后,蕙葉的香氣被吸收,此時再墊佩蘭,蘭花香又能形成多重的感受。
最后,再加上肉桂的香氣,花椒的香氣,和酒香,一道菜五種香味混合,真不愧是帝王般的享受。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道楚國國宴菜蕙葉蒸肉,就是現(xiàn)代粉蒸肉的原形,至于究竟是湖北還是江西,2400年前,楚國坐擁湖北、江西等多省土地,分得那么清楚,實在沒有必要。
全國各地都有粉蒸肉的蒸汽,在被用作動力之前,一直被中國人用來烹飪食物。而各種具有特色的蒸菜,也受到了大家的青睞。在傳統(tǒng)的宴席當中,蒸籠里準備的,往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大菜,也是宴席上的絕對主角。而且,這些蒸菜能夠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國范圍內(nèi)獲得認可。
粉蒸肉,可以算得上是各地都很普遍的一道蒸菜了。但是全國究竟有多少種粉蒸肉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整理了一些,如有不足,還望大家補充!
一、粉蒸肉片
原產(chǎn)地:湖北洪湖
選用牲豬臀尖肉為主料,其制為:將豬肉切成一寸三分長、八分寬、三分厚的肉片盛缽,加精鹽、醬油、紅乳汁、姜末、味精、白糖少許一起拌勻,腌漬五分鐘,將大米淘凈瀝干,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約五分鐘,至淡黃色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起鍋,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然后,將腌漬好的豬肉,用五香熟大米粉拌勻后,放入籠屜內(nèi),撒上短蔥,用旺火蒸十五分種后取出,丟掉短蔥,盛入盤內(nèi)。再把用醬油、醋、味精、蔥花、濕淀粉配成的鹵芡,起鍋澆在蒸好的肉片上,撒胡椒粉即成。肉片盛缽,加精鹽、醬油、紅乳汁、姜末、味精、白糖少許一起拌勻,腌漬五分鐘,將大米淘凈瀝干,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約五分鐘,至淡黃色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起鍋,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然后,將腌漬好的豬肉,用五香熟大米粉拌勻后,放入籠屜內(nèi),撒上短蔥,用旺火蒸十五分種后取出,丟掉短蔥,盛入盤內(nèi)。再把用醬油、醋、味精、蔥花、濕淀粉配成的鹵芡,起鍋澆在蒸好的肉片上,撒胡椒粉即成。
此菜滋味鮮美,食之不膩。
二、樅陽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安徽樅陽
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后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diào)味 品,然后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nèi),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nèi)即可。有的在肉內(nèi)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三、隆安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廣西隆安
既是傳統(tǒng)家常名菜,也是隆安婚晏名菜。采用無皮肥肉、黃豆粉、砂糖、芭蕉葉、腐乳和各式佐料做成。將粘上黃豆粉、砂糖和各類佐料,用芭蕉葉包好放入碟中上籠用旺火蒸。特點是蕉葉清香、豬肉松軟且肥而不膩。
四、荷葉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浙江嘉興
荷葉粉蒸肉是西塘古鎮(zhèn)特產(chǎn)傳統(tǒng)名菜,歷史悠久,一菜一味。正謂五味香,此菜風味獨特,具有三大特點:一香,香得純正;二酥,酥而不爛;三肥,肥而不膩,名揚江浙一帶,受到國內(nèi)外游客一致好評。粉蒸肉是嘉善的特產(chǎn),用荷葉包裹成“嘉興粽子”的形狀,入口清香,油而不膩。
典故:相傳以前有一對夫妻以開飯店營生,但生意清淡,只能勉強度日,可是丈夫卻還有個壞習氣,就是喜歡-,而且經(jīng)常輸?shù)镁?,兩口子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有一天,妻子給丈夫幾個銅板,讓他去買些吃飯用的碗和鹽,沒想到丈夫拿了錢之后又手癢,居然把錢全賭光了,最后只能空手回家。回家之后兩口子當然免不了一翻爭吵,妻子埋怨沒飯可吃了,此時丈夫突然急中生智,想到家中還有豬肉,便把肉切成塊,用醬油拌一拌,再到門前池塘里采了幾張荷葉包一包,放在鍋里蒸,想不到蒸完之后,剝開荷葉一聞,燒出來的肉香味四溢,口味又嫩又鮮。后來,夫妻兩個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加些作料,再將肉用糯米粉裹一下,這樣蒸出來的肉香糯可口,更加入味。從此以后,兩口子飯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名氣也越來越響,而丈夫也從此整日在店里幫妻子一起張羅,不再出去-,兩口子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以后當?shù)仄渌娘埖暌矤幭嗄7逻@種做法,逐漸成了當?shù)氐囊坏罒衢T菜,而這道菜便叫做荷葉粉蒸肉。
五、小米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湖南鳳凰
在鳳凰縣,盛產(chǎn)一種帶糯性的小米(粟)這種小米產(chǎn)量低,極富營養(yǎng)。由于產(chǎn)量不高,一般家家珍藏多用于過年或節(jié)假打粑吃用,故小米蒸肉是一種珍貴土菜。在農(nóng)家,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者操辦婚嫁喜事,都要備加一盤小米蒸肉,這是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制作時,一般選用較肥厚的細嫩豬肉,拌合浸泡好的小米,加上可口的作料,放在鍋里蒸煮,待小米和肉熟透后即可。小米蒸肉極富營養(yǎng)價值,鮮美可口,是正竿兒女最喜吃食的一種佳菜名品。
六、苜蓿粉蒸肉
原產(chǎn)地:陜西丹鳳
丹風縣城古稱龍駒寨,曾是繁華的水旱碼頭。這里人種植一種特殊的苜蓿,叫做香苜蓿。不是主要用作牲畜飼草的那種。那也叫苜蓿,卻無香味,不冠香字。香苜蓿是主要當作調(diào)料用的,像花椒、桂皮、草果;還可與禽、肉、魚、蔬菜一起蒸、炒、煮食。苜蓿的嫩芽也能供人們食用,但不能做調(diào)料。龍駒寨人把普通苜蓿叫做野苜蓿,而把他們的香苜蓿叫做家苜蓿。兩種苜蓿形狀幾乎完全一樣,但氣味、質(zhì)地和用途卻有很大不同。在許多辭書上,查不出“香苜?!边@個詞來?!掇o?!酚小跋闱邸睏l,說亦稱“洋蕪荽”,鮮葉作香辛料,不知與香苜蓿有無關系。商洛地區(qū)地方志辦公室編寫的《商洛特產(chǎn)》一書,對香苜蓿有一些有趣的記述。說香苜蓿主產(chǎn)地有一東水泉,泉水冬暖夏涼,清澈晶瑩。一年四季都有大姑娘小媳婦云集泉畔洗衣。好事者戲呼東水泉為“賽花池”。從而有了賽花池胭脂水長出香苜蓿的趣談。其實用東水泉澆灌的香苜蓿只有幾畝,但卻恰是香苜蓿中的佼佼者。擺在龍駒寨商店或菜攤上出售的香苜蓿,多以草紙包成長方錠,并用毛筆楷書“龍駒寨東水泉香苜蓿”字樣,作為招徠顧主的商標。自古以來,龍駒寨人向外地親朋敬獻土儀時,多有饋贈香苜蓿的??傊?,這香苗蓿是很有些趣味的。
用香苜蓿制作的粉蒸肉,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在陜西丹鳳縣品嘗過。廚師告訴我,制作方法與普通粉蒸肉略同。將涼干的香苜蓿洗凈、煮軟、切段。小麥面粉炒熟。二者相拌,加豬油,加糖,加適量調(diào)料。肥豬肉去皮煮半熟后切片。像粉蒸肉一樣,裝碗上籠蒸制??廴吮P中時,上邊是排列整齊的肉片,下邊是如柔軟鋪墊的香苜蓿。吃時內(nèi)染苜蓿香氣,苜蓿之香又與肉之香相混合,別是一番香味。
七、定襄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山西定襄
粉蒸肉,是“三蒸”中起源最早的一道山西名菜?!罢簟敝爰?,晉源流長,陶寺遺址出土的陶甑,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山西已“蒸谷為飯”(《古史考》),至今平定等地仍用陶甑,晉南民間以其蒸糕,稱“甑糕”?!肚Фひ烈艨肌酚小把]之蒸”,說明夏商時已有蒸肉而食?!吨苷Z》記,周定王設宴,晉襄公任相禮,以“肴蒸”款待士會。晉地民間襲此“宴禮”,改為加米與肉相蒸,成粉蒸肉,傳承至今,成為山西傳統(tǒng)“行菜”之一、民間宴席的底座菜。
晉菜中還有一道荷葉粉蒸肉,相傳始于三國?!稌x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等記載,民間傳說關羽馬前步將周倉,疾步如飛。關羽聞得其手腳長毛,號“飛毛”,為探虛實,對周倉說,欲能同床共眠。周倉不知是計,上床后就呼呼大睡,而手腳之毛扎得關羽一夜難寢。次日周倉得知,情急之下將手腳上的毛剃得精光。周倉此后開始掉隊,還常常來不及吃飯,一次用荷葉包了蒸肉邊走邊吃,味道變得格外香美可口。晉人尚義,加以夏秋之際,晉祠荷葉連天碧,遂創(chuàng)制成荷葉粉蒸肉,成為并州古城夏令美食。柏原在《談花說木》一書中感嘆其色之艷,味之珍,賦有“曲院蓮葉碧清新,蒸肉猶留荷花香”。
粉蒸肉在忻州定襄一帶,加入土豆泥和面粉相制,甚是獨特,被稱為“忻定蒸肉”或“山西蒸肉”,是當?shù)剡^去“九簋八盤”宴席的主打菜,相傳閻錫山曾以此菜招待過馮玉祥、蔣介石等人?,F(xiàn)在定襄蒸肉還被制作成禮盒美食來饋朋酬賓,成了當?shù)孛禺a(chǎn)品。
八、德興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江西德興
德興米粉蒸肉是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的特色美食。德興米粉蒸肉食之感覺瘦肉口感細膩,肥肉肥而不膩,有如入口即化,色香味俱佳。
德興粉蒸肉是每一個餐館都會做的一道土菜,但做的味道確全然不同。
德興米粉蒸肉的做法:首先是選料上要選五花肉或前夾心肉,完全用瘦豬肉肯定做不好米粉肉的;其次是米粉的選用,數(shù)量上要與肥肉數(shù)量搭配好,太多則干了,太少則膩了;第三是加上一些佐料,如醬油、糖,調(diào)制好后最好用柴火灶蒸煮、文火慢烹,蒸了20余分鐘后再端出用筷子翻攪一遍,再放入蒸鍋中繼續(xù)蒸10-20分鐘,直到把肥油蒸出上溢、骨質(zhì)疏脆。食之感覺瘦肉口感細膩,肥肉肥而不膩,有如入口即化,色香味俱佳。
九:丁家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河南新鄭
新鄭丁家粉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飯莊,距今有一百二十年歷史,曾經(jīng)皇帝 御廚指點,會南北風味精華,在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一道名菜。新鄭古為九省通衢,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清末民初住在城里察院來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賓樓用飯,把南北各地風味,官府烹飪技藝傳到這里。又經(jīng)丁家五代一百多年來不斷改進
提高,使色、味、形、質(zhì)越來越好,聲譽越來越高?,F(xiàn)在制作者是丁家五世代孫六十八歲的丁廣洲老師傅(紅案二級廚師)。他手藝高超,制作精細,保持名菜質(zhì)量,能掌握燒、扒、煨、靠、炒、拌、調(diào)、滑、燉等四十多種烹飪方法,默寫出六百多種菜肴品名。
丁家粉蒸肉的用料和作法:選硬肋上豬肉一斤,有肥有瘦,切成二指寬、二寸半長、半指厚的肉塊;小米或糯米三錢,淘凈曬干、摻花椒炒成柿黃色,出香味,搟開;糖六錢,面醬三錢,蔥、姜絲少許,用醬油拌開調(diào)好。下墊排骨,一碗十塊,上籠蒸爛為止。上席時紅光透亮,樣如水晶,香氣撲鼻,誘人食欲.
十、懷寧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安徽懷寧
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后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diào)味 品,然后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nèi),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nèi)即可。有的在肉內(nèi)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米粉蒸肉制法:
1、將豬肉洗凈切成厚1公分以下片,放在盆中,用鹽、紹酒、醬油、糖、甜面醬、蔥末、姜絲、五香粉和香油拌勻待用。
2、把大米洗凈,瀝干水分后,在炒鍋中用小火炒成微黃色,取出晾涼后,搟成粗顆粒米粉。
3、把米粉倒入豬肉盆里,加少許水,讓米粉濕潤,使每片肉都能裹上厚厚的米粉,肉皮朝下,逐片碼在碗里,放入蒸鍋里蒸熟,取出扣在盤里即可。
附: 豬肉要新鮮,一定要收拾干凈;拌豬肉時可加入少許腐乳和腐乳汁;蒸豬肉用的碗 ,以能碼下所有的豬肉片為好,成菜后才好看。
十一、上林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廣西上林
粉蒸肉(又名面面肉),為中國傳統(tǒng)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軟、嫩、甜、香、咸,滋味豐富,食性溫和。以主料帶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調(diào)味料制作而成?!胺壅羧狻庇蟹视惺?,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成菜時以老藕墊底,色澤粉紅,粉糯而清香,更為添色。
清初明末崇禎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鄭韓,在一次郊游時,來到名嶺(封后嶺),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饑渴,天黑店遠,無法回店,于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農(nóng)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婦,非常好客,把家中準備過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來,經(jīng)過加工送于崇禎進食。崇禎食后大悅,當丁氏夫婦告訴他這是他們祖?zhèn)鞯姆壅羧鈺r,更是留戀剛才的味道,甜中帶咸;肥而不膩,回味無窮。第二天,天亮走時崇禎對丁廚說到:“食之粉肉也,妙哉;來到鄭韓城不來封后嶺是一大遺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遺憾也!”隨后,崇禎告訴他們了自己的身份,并奉丁廚為御廚,和他一起進宮,從此丁氏粉蒸肉一直流傳之今。到現(xiàn)在你去新鄭仍能聽到這段傳奇故事。
十二、洛陽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河南洛陽
蒸肉(亦稱粉蒸肉):為老城名小吃。過去,一些大戶人家改善生活做一些,通常百姓人家只有過年時,偶爾上一些用以招待客人。如今,百姓生活雖與過去有天壤之別,但傳統(tǒng)名吃的魅力實難估量,在老城,走在大街小巷,不時有蒸肉溢香從哪家廚房飄出,激活了感官,勾起了食欲,使對一天的食物還無法選擇時,頓時有了鎖定。
主料:五花肉、粉條;輔料:連豆角、白面粉;佐料:大蔥、生姜沫、五香大料面、鹽、味精等。做法:將五花肉切片硬幣大小,和以煮熟切段后的粉條,放入適量連豆角段,灑炒面粉,拌入佐料,來回攪拌至不沾手,放籠箅上鋪生面皮的籠中蒸熟即可盛碗。特點:色澤剔透,絮酥軟綿、流香余繞。面皮經(jīng)佐料蒸浸,肉味筋潤纏綿,葷而不膩為蒸肉之精品。若再佐以雞蛋湯,更是美不勝收,堪稱小家碧玉型佳肴。
十三、沔陽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湖北沔陽
“沔陽三蒸”,又名沔陽粉蒸。即蒸肉、蒸魚、蒸菜(如青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卜、同蒿、藕等數(shù)十種),是具有沔陽地方風味的名菜。至今沔陽民間請客或節(jié)宴會酒席中必有3個粉蒸菜,故名“沔陽三蒸”。
制法:
(1)豬肉1千克(按口味選擇肥瘦)切成長約3厘米,寬約2厘米,厚3毫米的片,放入器皿內(nèi)加鹽,醬油少許,紅腐乳汁,姜末,白酒少許,胡椒粉、味精拌勻腌漬約10-15分鐘。
(2)用100克大米粉裹勻后一片片擺入垛籠內(nèi),加蓋用旺火蒸約60-70分鐘取出,翻扣盤內(nèi)。
(3)另用1小碗放醬、陳醋、胡椒粉、味精、蔥花、麻油,加少量熱開水沖成鹵汁,淋在蒸肉上即成。
特點:鮮美溶潤,肥而不膩。
十四、西鄉(xiāng)粉蒸肉
原產(chǎn)地:陜西西鄉(xiāng)
西鄉(xiāng)粉蒸肉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肥而不膩,配以本地紅薯,回味無窮。
十五、宜春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江西宜春
據(jù)說有一對恩愛夫妻,生活清貧安逸。丈夫立志發(fā)奮、寒窗苦讀,妻子勤勞善良、溫柔體貼。幾年后,丈夫進京趕考,臨行前,妻子連續(xù)三天三夜紡線織布,然后賣布買肉,當夜炒米磨粉,制做家鄉(xiāng)米粉肉,送夫上路。誰知丈夫赴京科考,金榜題名,在外為官,數(shù)年不歸。妻子思念丈夫,多次托人捎信要官人回家看看,當每次捎信都未能觸動官人回鄉(xiāng)之心。后來,妻子常常想起丈夫臨行前的一幕,于是,不再托人捎信,而是請人送去一碗家鄉(xiāng)米粉肉。
特點
色澤紅亮、肉質(zhì)酥爛、米粉糯軟、辣香適口、味道鮮美。
十六、九江粉蒸肉
原產(chǎn)地:江西九江
粉蒸肉是江西九江名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軟、嫩、甜、香、咸,滋味豐富,食性溫和。以主料帶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調(diào)味料制作而成?!胺壅羧狻庇蟹视惺?,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成菜時以老藕墊底,色澤粉紅,粉糯而清香,更為添色。
十七、荷葉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廣西桂林
荷葉粉蒸肉是桂林地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名菜。采用帶皮五花肉、綠豆、荷葉、桂林腐乳,青蒜等作原料,將五花肉煮熟,上醬、油炸、蘸上綠豆粉,用荷葉包裹成封包形,排入碟中,上籠旺火蒸熟即成。其特點是:色澤綠黃,荷葉清香,松軟可口,肥而不膩。具有清熱解毒,調(diào)和五臟,助脾開胃,降膽固醇之功效。
原料:
主料: 豬肋條肉(五花肉)600克
輔料: 荷葉50克 粳米100克 秈米100克
調(diào)料: 小蔥30克 姜30克 沙姜1克 桂皮1克 八角1克 丁香1克 甜面醬50克 黃酒30克 醬油30克 白砂糖15克
荷葉粉蒸肉的做法:
1. 將粳米和秈米淘洗干凈,瀝干曬燥;
2. 把八角、山奈(沙姜)、丁香、桂皮同米一起放入鍋內(nèi),用小火炒拌至呈黃色,冷卻后磨成粉;
3. 刮凈肉皮上的細毛,洗凈,切成長6.5 厘米的均勻長方塊10 塊(每塊約重60 克),每塊肉中間剞一刀;
4. 將肉塊盛入陶罐,加入甜面醬、醬油、白糖、紹酒、蔥絲、姜絲攪拌后約淹漬1 小時,使鹵汁滲入肉內(nèi),然后加入米粉攪勻;
5. 荷葉用沸水燙一下,每張一切成四,放入肉塊包成小方塊,上籠用旺火蒸2 小時左右即成。
十八、米粉蒸肉
原產(chǎn)地:廣西南昌
南昌人每年立夏前后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jù)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后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diào)味 品,然后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nèi),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nèi)即可。有的在肉內(nèi)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十九、粉蒸牛羊肉
原產(chǎn)地:陜西西安
相傳,盛唐時期,一批阿拉伯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到長安做生意。一天中午行至祁連山下茫茫戈壁,搭起帳棚做起飯來,把切好的肉塊與待用的調(diào)料和面粉擺在一個小案上。不料,一陣狂風四起,吹倒了帳棚,做飯的人起忙收拾,說時遲,那時快,急伸胳膊來圍住肉、調(diào)料和面粉,然而終因風大把三樣東西吹得摻交到一起。為了趕路,做飯人急中生智便把這些摻在一起的肉面疙瘩放到火上蒸熟,結果大家吃了,個個喜笑顏開,都夸這頓午餐吃得好,既充饑,又潤口。他們把沒有吃完的飯隨身帶上,下午又餾了一下再吃,結果其味更佳。到了長安這個做飯人就如法炮制,在長安街頭開了一家專賣這種肉的鋪子,并取名“粉蒸牛羊肉”。由于隨到隨吃,又便于攜帶,很受歡迎,久而久之,成了長安的一種獨特方便美食名吃,現(xiàn)在西安的朋友都簡稱粉蒸肉,這個是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小編喜歡一碗粉蒸肉、一杯茯茶、一棵蒜、一個合頁餅
二十、西安籠籠肉
原產(chǎn)地:陜西西安
籠籠肉是四川粉蒸肉迎合陜西人口味做的改良小吃,將粉蒸肉分成小份裝在小籠子里,蒸熟后可直接吃,也可夾在荷葉餅中以“肉夾饃”的方式食用。由于他做的籠籠肉量足入味,軟糯鮮香,還帶著四川獨有的香辣,讓人嘗了一口就忘不了。
二十一、粉蒸牛肉
原產(chǎn)地:四川眉山
四川粉蒸肉牛據(jù)傳自眉山而來,他們是用小籠粉蒸牛肉,是一道有著四川風味的特色菜。小籠粉蒸牛肉的做法也是和其它的粉蒸菜是一樣,四川粉蒸菜最主要的幾種原料。就是采用郫縣豆瓣、 辣椒粉 、花椒粉、 醪糟汁、 醬油 、二米粉、 姜未、 大米粉、 色拉油等幾種原料制作而成。
二十二、重慶鲊肉
原產(chǎn)地:重慶武隆
關于粉蒸肉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而且各個地區(qū)都不相同。不過呢,重慶地區(qū)流傳的故事則非常有意思。
時間回到宋朝,在重慶武隆地區(qū),有一個姓朱的縣官。這個人貪污受賄,導致老百姓怨聲載道。不過呢,大家也無計可施,只能忍氣吞聲。而當?shù)氐囊患绎堭^,則想出了一個辦法,能夠讓老百姓們出口惡氣。
這家飯館做出了一種創(chuàng)意美食,先把豬肉切片,然后剁成肉末,再用薄面皮將肉末包好,最后在外邊纏上粉條。上蒸籠,經(jīng)過蒸煮后即可食用。粉條代表繩子,而豬肉則是指代這位姓朱的縣官,意思就是將他剁成肉末,同時還用繩子捆綁起來。
隨著消息的傳開,很多百姓都慕名前來,就是為了吃這道菜,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出氣。飯館生意越來越好,最后連這位縣官也知道了,于是就到這家飯館來吃飯。因為這道“捆綁豬肉”已經(jīng)成為了招牌菜,所以自然是要品嘗的。
當縣官詢問這道菜的名字之時,店家只說這是蒸肉,其他也不敢多說。沒曾想,縣官卻愛上了這道菜,之后就經(jīng)常來這里吃。之后不久,這道蒸肉里的暗喻也被縣官知道了。在知道真相之后,這位縣官竟然一氣之下就死在了縣衙里。
想了解和學習陜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喲,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fā)表一些陜西傳統(tǒng)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