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推薦?
一、有沒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推薦?
國內(nèi)除了名氣大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還有很多地方系列。
《味道中國》
《味道中國》是中國首部美食電影,由黃瀛灝,張偉,王冰,金瑩聯(lián)合執(zhí)導,影片由真實傳媒和尚世影業(yè)聯(lián)合出品。影片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走遍大江南北,將一道道美食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
《味道中國》集合了近20個有關食物的美好故事,從立春到大寒,將這些深藏于民間的傳統(tǒng)手藝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這些食物不同于都市街頭掛滿“王牌美食”的油膩招牌,雖然普通,但每一種食物都代表了當?shù)鬲氁粺o二的民俗文化,也凝聚了親情與溫暖。
《味道云南》也是央視出品的紀錄片,質(zhì)量很高。《味道云南》一共分10個篇章介紹云南美食,從開篇的《家宴春色》、《人間清歡》到充滿濃濃懷舊鄉(xiāng)愁的《歲月懷想》和《異鄉(xiāng)別戀》,每個篇章看似毫無聯(lián)系,但其中內(nèi)核緊扣。與傳統(tǒng)的美食節(jié)目不同,《味道云南》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圍的跳動,并且不以地域和菜品分類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建水摘草芽的鄭紅偉兄弟;大理賓川雞足山腳下打香椿的楊繼梅一家;以及至今還完整保留制作怒江“漆油煮雞”傳統(tǒng)純手工做法的怒族小伙子王敬華……節(jié)目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關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xiàn)美食的紀錄片。以往對云南美食看似沒有文化的誤讀,將在節(jié)目中改變,云南美食的底蘊,質(zhì)樸簡單,就在一塊塊大理鶴慶秘制的吹肝里,就在一罐罐巍山殷記的咸菜里。
《老廣的味道》
廣東衛(wèi)視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老廣的味道》以獨特視角深入廣東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體現(xiàn)特色全粵菜譜。上山下海,探索南粵大地深藏的最高食鮮;味蕾冒險,展現(xiàn)嶺南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依天而食,回歸老廣時令節(jié)氣的飲食法則;原聲原味,搜尋天間特色環(huán)境的自然之味。大道至簡,還原廣東鄉(xiāng)野廚藝的樸素之心;以食養(yǎng)生,揭示南方天地元氣的滋養(yǎng)之謎。
還有BBC拍的一些,也很有意思
《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
《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是由“中國菜教父”華裔名廚譚榮輝以及華裔主持黃瀞億聯(lián)合主持的BBC美食紀錄片?!栋l(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共有四集,分別為北京篇、成都篇、邊疆篇與廣東和臺灣篇。片中譚榮輝和黃瀞億將由南及北,穿越大半個中國,通過美食,發(fā)掘其間的人物和歷史故事,探尋中國最深處的靈魂,向西方人呈現(xiàn)出最為地道、最為美味的中國菜以及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上海之味》環(huán)游世界的美食家來到上海,深入街頭品嘗美食,這位美食家名叫Rick Stein,是英國的國寶級海鮮廚師擁有11家頂尖海鮮餐廳,8家酒店,1所烹飪學校。而這位英國“骨灰級吃貨”來到上海后迅速被當?shù)氐拿朗场叭Ψ邸绷?。就讓我們一起跟著他的腳步看看他眼里的上海美食究竟是怎樣“神奇而美味”的。
二、貧血怎么辦
貧血怎么辦
可以試試百合白果牛肉湯,平時多做點給自己吃:材料:百合、白果各50克,紅棗8個,牛肉300克,生姜3片。做法:1)白果去殼,浸去外衣洗凈;百合、紅棗洗凈,并紅棗去核。2)牛肉切為薄片。先把百合、白果、生姜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000毫升(8碗水量)。3)武火煲沸,改文火煲至百合、白果熟爛,加入牛肉滾至熟,調(diào)入適量鹽和油便可。配合這些食療再加上一杯(鄭(9味雪盈茶) )能起到氣血同補,健脾助消化,補不受滯的作用,并達到全面調(diào)理貧血的目的。
三、廣東名小吃有哪些?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于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tǒng)名食?,F(xiàn)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qū)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jīng)營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fā)酵和不發(fā)酵的兩大類;粉、面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nèi),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fā)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面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nèi)餡料,餡鮮美甘香。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nèi),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chuàng)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chuàng)的粉果獨占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yè),娥姐的傳人轉(zhuǎn)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后,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zhèn)?,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chǎn)馬蹄的地方。所產(chǎn)的馬蹄粉,粉質(zhì)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tǒng)名食,四季皆宜。
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jīng)發(fā)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nèi)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zhì)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chuàng)于順德縣的倫教鎮(zhèn)而得名,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志》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钡笕瞬捎迷谥筇菚r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并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后作餡,包制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nèi)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chǎn)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蟹黃灌湯餃
以燙面皮包裹肉餡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餡嫩湯旺,以香醋佐食,鮮美而有醋酸和堿味的芳香。此品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峨S園食單》記述:“顛不棱即肉餃也,糊面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廣東,吃官鎮(zhèn)臺顛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豬皮凍。拌餡時加入,遇熱即熔化為湯汁。以此法灌湯簡單易行,在廣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廣州著名點心師把它改為豬皮凍中酌加瓊脂,或在夏天全用瓊脂,使湯汁既旺而又膩口。同時,又以蛋液、堿和面,擦至純滑作皮。這樣,可使其結構緊密,質(zhì)爽滑而稍韌,能搟壓至較薄而不穿破,使灌在餡中的湯汁不致漏失。
薄皮鮮蝦餃
又稱蝦餃。以淀粉(又稱澄粉)面團作皮,鮮蝦肉、豬肉等拌勻作餡,包成餃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nèi)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tài)精致玲瓏。此品是20世紀30年代廣州市郊伍村河邊一家茶樓首創(chuàng)的。起初,用料和造型都較粗糙。但因它選用剛從河里捕的鮮蝦作餡,鮮美異常,為早茶市食客鐘愛。后來,傳入廣州市區(qū)各大茶樓、酒家,經(jīng)名師逐步改制而成為精美點心,廣為流傳,經(jīng)久不衰。
干蒸燒賣
用雞蛋液、水和面作皮,豬肉、蝦肉、冬菇作餡,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黃,蟹黃鮮艷,皮軟、肉爽,稍含汁液,鮮美而香。在20世紀30年代,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沙河粉
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而成。盛行于廣東、廣西、海南,以廣州市沙河出產(chǎn)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龍泉水泡制的,所產(chǎn)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zhèn)?,炒、泡、拌食皆宜。近年來,沙河飯店將菜汁、紅蘿卜汁滲入粉漿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荷葉飯
又稱荷包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荷葉碧綠,飯團松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間傳統(tǒng)方便食品,歷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飯?!泵鞔詠?,它一直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群眾的方便美食。20世紀20年代,被名師改進而成為茶肆的夏季名點心。
及第粥
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
艇仔粥
以魚片、炸花生等多種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灣河面經(jīng)營。小船,粵俗稱艇,故名。此品集多種原料之長,多而不雜,爽脆軟滑,鮮甜香美,適合眾人口味。此品是從魚生發(fā)展而來的?!赌显接斡洝份d: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餌、粉絲、腐干,匯而食之,名曰魚生?!薄皬陀恤~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現(xiàn)在珠江河面的船家已遷至岸上,艇仔粥也自小艇而進入大酒家、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