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八大菜系中閩菜的代表菜是哪些呀?
閩菜代表菜還分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
?福州菜代表名菜有:“佛跳墻”、“煎糟鰻魚”、“淡糟鮮竹蟶”、“雞絲燕窩”等。福州菜菜色主要是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
閩南菜代表名菜有“東壁龍珠”、“炒鱟片”、“八寶芙蓉鱘”等。閩南菜菜色主要是鮮醇、香嫩、清淡的特色。
閩西菜代表名菜有:“油燜石鱗”、“爆炒地猴”等。閩西菜色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以烹制山珍野味見長,略偏咸、油,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
閩菜主要名菜有多少?是什么?
其實福建有很多名菜 其中最出名的還是佛跳墻????不過也有很多不錯的菜 如荔枝肉、雞湯川海蚌、淡糟炒竹蟶、沙茶燜鴨塊、蓮蓬過魚、 太極芋泥、太平燕、 一品戈抱蠣、無火雞、 半月沉江、 白炒鮮干貝、 香露河鰻、 鷺江彩絲雞等等
福建的什么菜最出名?
“佛跳墻”即“滿壇香”,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據(jù)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jīng)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墻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滿壇香”?!胺鹛鴫Α奔匆虼硕妹?
佛跳墻的簡史: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nèi)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chǎn)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后,贊不絕口。后來,衙廚鄭春發(fā)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進,到鄭春發(fā)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fā)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從此即改名為佛跳墻。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墻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墻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墻菜,招徠顧客。佛跳墻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tǒng)里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深受贊賞,此菜因而更加聞名于世。
佛跳墻的典故:
佛跳墻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tǒng)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飪界列為福建菜譜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墻”?在福州民間有三種傳說。
其一是:據(jù)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莊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nèi)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chǎn),一并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nèi)煨制而成。周蓮吃后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fā)仿制,鄭春發(fā)登門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fā)葷香可口。以后鄭春發(fā)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jīng)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墻”的發(fā)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墻”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后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一手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傳說一位富家女,嬌生慣養(yǎng),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親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間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腦兒倒進一個紹酒壇子里,蓋上荷葉,撂在灶頭。第二天濃香飄出,合家連贊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一鍋煮”的“佛跳墻”的來頭了。
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一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誘,跳墻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醞啟葷香飄十里,佛聞棄禪跳墻來?!?
其四和其一不完全相同:.佛跳墻是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tǒng)名肴。據(jù)傳,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福州揚橋巷官銀局的一位官員,在家中設宴請布政司周蓮,官員夫人親自下廚,選用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放入紹興酒壇中,精心煨制而成葷香的菜肴,周蓮嘗后贊不絕口。事后,周蓮帶衙廚鄭春發(fā)到官銀局參觀。回衙后,鄭春發(fā)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效果尤勝前者。一八七七年,鄭春發(fā)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后,繼續(xù)研究,充實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濃郁,廣愛贊譽。一天,幾名秀才來館飲酒品菜,堂官捧一壇菜肴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的菜肴,秀才聞香陶醉。有人忙問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于是秀才即席吟詩作賦,其中有詩句云:“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北娙藨暯薪^。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由于“佛跳墻”是把幾十種原料煨于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同時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yǎng)血、清肺潤腸、防治虛寒等功效。上席時如配以蓑衣蘿卜(白蘿卜切成的絲)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銀絲卷、芝麻燒餅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無窮。
說起佛跳墻這道菜,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并且做過各種想象,但是真正吃過佛跳墻的人卻很少,博學如梁實秋先生雅舍談佛跳墻,最后卻轉(zhuǎn)到了紅燒肉,何況我等凡人。幸哉中國內(nèi)涵外延豐富的漢字漢語,為我們描述當時的福州名菜“壇燒八寶”。
關于佛跳墻的典故,多得像極了好萊塢大片的中文名字,但是無論是“壇燒八寶”還是“福壽全”,都沒有“佛跳墻”這寥寥三個字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和享受。
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互為融合。其間幾乎囊括人間美食,如雞鴨、羊肘、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肫;如魚唇、魚翅、海參、鮑魚、干貝、魚高肚;如鴿蛋、香菇、筍尖、竹蟶。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別加工調(diào)制后,分層裝進壇中,就好像一部野心勃勃的賀歲片,大腕薈萃自然不同凡響。
佛跳墻之煨器,多年來一直選用紹興酒壇,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diào)合。煨佛跳墻講究儲香保味,料裝壇后先用荷葉密封壇口,然后加蓋。煨佛跳墻之火種乃嚴格質(zhì)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后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揚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氣撲鼻,與佛跳墻相比的確欠一點含蓄。真正的佛跳墻,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盛出來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口味無窮。余以為這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費孝通先生研究佛跳墻的創(chuàng)始,一說,發(fā)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四出要飯,把飯鋪里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jù)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板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fā)現(xiàn)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會有不同凡眾的異香。這位老板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于一甕,配之以酒,創(chuàng)造了佛跳墻??雌饋磉@佛跳墻與“叫化雞”乃是親戚。
第二種說法與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女子有關,福建風俗,有一個規(guī)矩叫“試廚”。新媳婦婚后第三天須到夫家在大庭廣眾面前試廚。這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它關系媳婦今后在公婆眼中的地位。相傳有一個從小嬌慣的女子,不會做菜。出嫁前因此而為即將到來的試廚而發(fā)愁。母親為女兒之應試,想盡了辦法,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一一配制后用荷葉裝成小包,反復叮囑女兒各種原料的烹制方法。誰知這位新娘到了試廚前一天,慌亂中全然忘記各種烹任方法。她到了臨晚才到廚房,把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料一包包解開,堆了一桌無從下手,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又聽公婆要進廚房。新媳婦怕公婆挑剔,見桌邊有個酒壇,匆忙就將所帶的原料都裝入壇內(nèi),順手用包原料的荷葉包住了壇口,又把這酒壇放在了快滅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試廚,新媳婦生怕自己無法應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賓客都到了,卻不見了新媳婦。公婆進廚房,發(fā)現(xiàn)灶上有個酒壇,還是熱的。剛把蓋掀開,就濃香四溢,賓客們聞到香味就齊聲叫好,這就成了佛跳墻。想來這新媳婦也獲得了好評,否則我們也沒有口福享受到這“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的人間佳肴。連我佛都參與推廣,難怪大江南北這佛跳墻的名氣如此之大。
反正我如果是佛,絕對不會受累跳墻,我會自己做。但愿中國的文化精粹永遠連綿不絕,佛跳墻便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