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的蒸肉怎么做//?
一、山西忻州的蒸肉怎么做//?
原料:帶皮豬肉一斤四兩,清湯一兩,香糟一兩,醬油三兩半,精鹽三分,蔥絲三錢,姜絲二錢,植物油一斤半(耗一兩)
制作方法:
1、將豬肉刮洗干凈,切成三寸長、五分厚的片放入碗內,加精鹽一分調勻。
2、凈勺內放入植物油,用旺火燒至七成熱時,將肉片放入炸六分鐘(肉呈金黃色時)撈出,肉皮朝下擺放在碗內(呈馬鞍形),撒上蔥姜絲。
3、碗內放入清湯加香糟調勻后,用潔凈白布過濾,再加醬油、精鹽調勻,均勻地澆在肉上。然后放進籠屜,用旺火蒸兩個半小時,取出反扣在盤內即成。
特點:此菜色澤鮮艷,呈棗紅色,具有香糟的氣味,肥而不膩,口感軟滑。
柴把雞
原料:肥母雞一只,清湯一斤半,水發(fā)玉蘭片三兩,水發(fā)冬菇三兩,青芥菜梗七根,蔥(去皮)二錢,姜片二錢,醬油二錢,精鹽五分,蔥椒料酒一兩,熟火腿二兩,味精一錢。
制作方法:
1、將母雞宰殺后,褪去毛,開膛取出五臟,剁去爪,洗凈,放入鍋內,加入水,煮透撈出,用清水洗凈。待涼后,將雞肉全部剔出(帶雞皮),切成長二寸八分、寬厚各一分半的條(不夠長度的也切成同樣大小的條)。
2、將玉蘭片切成二寸六分長,再片成半分厚的片,然后切成一分半寬的條。冬菇切成一分半寬的條,火腿切成二寸八分長、一分厚的片,在切成一分半寬的條。芥菜梗用清水洗過后,切成四寸半長的段,每段再劈成四半,在熱水中洗過。
3、將玉蘭片、冬菇、火腿各二條間隔擺齊,再將切好的雞脯、雞腿整齊的擺在中間,用芥菜梗扎成把,擺入碗內呈馬鞍形。將雞骨架剁成一寸長的塊蓋在碗內,放入蔥椒紹酒四錢、精鹽三分、清湯四兩和蔥姜,然后上籠用旺火蒸二小時(達到八成爛),取出蔥姜不用,扣入碗內。
二、高平有什么名吃?
“十大碗”是老家山西高平待人的一碗碗獨特的菜,共10道菜:水白肉、鉻桃肉、碗子肉、川湯肉、腸子湯、豆腐湯、雞蛋湯、天河丹、軟米飯、扁豆湯。一碗一個味道,猶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盤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稱“湯”,素有“碗湯菜”之說,其做工用料質量味道色彩在我看來不比“大菜”差。
三、忻州的地方特產有哪些?
代縣木器:歷史上代縣木器工藝已發(fā)展到高超卓越的境地。代縣木器產品、種類繁多、款式新穎、工藝精湛。以箱、柜、桌、椅為主,多次參加“廣交會”展出。為全省水器行業(yè)之冠。“推光漆”木器外銷日本、法國、美國及香港等地,深受外商青睞。
代縣木器制作,技術上要求十分嚴格,選料考究,工序復雜。“推光漆”木器有八道工序:制坯、披麻、刮泥、油漆、推光彩畫、罩漆、銅工。圖案新穎、構圖精巧,內容豐富,色彩艷麗,彩畫圖案不僅有傳統(tǒng)的仕女、八仙、羅漢、山水花鳥、五福四喜、天官賜福、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而且有富于地方特色的名山盛景,如云岡風貌、楊家將等,使人百看不厭。
繁峙疤餅:疤餅,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餅,始制于明代。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雞蛋及蘇打等。制作時,將和好的面搟成直徑約半尺左右的薄餅,烘烤在鐵鍋內。在鐵鍋內鋪一層磁砂,放一層餅,進行烘烙。熟后的圓餅呈金黃色,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一格的風味餅食。
代縣麻片:代縣麻片,在清代頗有名聲,并有面鋪專營此業(yè),生意興隆。其片有二寸長,半寸寬,色淡黃,薄如葉,質脆味香,馳譽省內外。暇時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饑,耐人尋味。麻片選料嚴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純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與白糖,其做法是,將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搟皮、涂蜜、撒芝麻,然后上鍋烘烙。制作精細,遂為佳品。
原平鍋魁:原平鍋魁因在歷史上奪得當?shù)貭t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
忻州瓦酥: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瓦酥,約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內外皆呈金黃色,水印“忻州瓦酥”字樣。其質酥脆,味甜香郁,堪稱爐食中之一絕。久放色味可不變,常食有健胃壯身的功用。制作瓦酥選用精粉、純蛋黃、上等食油、細砂糖為料。和面配料亦有特殊的講究,精細的要求。成形時用模托就,再經油炸,出鍋后壓制成瓦狀。近年忻州名食瓦酥獲新生,大量應市,曾被省商業(yè)系統(tǒng)評為最佳食品。
神池麻花:神池麻花,于食品業(yè)著稱甚久,蜚聲北方各地。其配料是酵肥三份,面粉四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堿少許。炸時用上好葫油,要清澈澄凈,以不起沫、不冒大煙為宜。神池麻花看去色鮮而美,聞之撲鼻而香,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無窮。
莜面窩窩:莜面,是由莜麥加工磨制而成的,是忻州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莜面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的鈣、磷、鐵、核黃素都相當多。莜面窩窩的做法是,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做好后,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
保德碗托: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托,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忻州地區(qū)風味小吃之上品。碗托的制法,是將蕎麥精粉用鹽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調成糊狀,盛于碗內,用急火蒸至半熟時,攪動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卻即成。養(yǎng)面碗托宜涼調,宜熱燴,或燒以素湯,或拌以肉醬。不僅是待客之佳肴,還有疏通腸胃,清燥熱,利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無不以一嘗為快?,F(xiàn)保德縣城專營此業(yè)者甚多,還有在外地設攤應市,深受食客贊賞。